國產特斯拉底盤,竟是“格力製造”?高端機牀,董明珠“賭”對了

“在我看來,是不是紅海,取決於你有沒有掌握核心技術。”短短六年,董明珠所說的“核心技術”,已經用在了特斯拉的汽車上。

隨着上海超級工廠的投產運行,特斯拉的產鏈構成也成爲不少車友關心的話題。按照傳統車企搬產線、海外建廠的慣例,特斯拉此番開啓的“中國化”進程,總少不了國內製造商、技術企業的支持。而在此前的一次直播中,特斯拉汽車底盤供應來源終於浮出水面。

在10月底一次財經主題的直播中,吳曉波向董明珠詢問是否爲特斯拉提供底盤,得到了董明珠的肯定答覆。可能是擔心以訛傳訛,不久後格力電器又以官方形式,對董明珠的話作了進一步闡明:

來自格力的機器設備,正在向全球多家新能源汽車零部件企業提供裝備支撐,其中也包括特斯拉。

簡單捋一捋就是,格力智能裝備的客戶清單中,不只有特斯拉。如果將特斯拉的汽車比作電腦,毫無疑問,格力正扮演着生產CPU光刻機的關鍵角色。

作爲一家空調企業,格力如何實現在高端製造領域的成功跨界呢?

一、格力“黑科技”:五軸聯動數控機牀

從燃油車時代到新能源車時代,多數核心部件都出現了顛覆式變化,尤其是汽車底盤。

作爲整車設備及部件的集成架構依託,底盤在穩定支撐車體、優化各設備銜接,特別是強化動力配合效應方面,發揮着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

對比燃油車底盤,新能源汽車底盤在保持懸架、轉向機制基本不變的情況下,主要出現了兩方面改變。其一在制動方面,新能源車普遍配置了能量回收系統。其次,新能源車底盤在摳除排氣、油箱系統的同時,新增了動力電池組、輪邊電機等設備。

汽車運轉邏輯的電力化轉型,對底盤生產加工的精細、精準級別,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這個時候,格力耗時2年研發的“黑科技”設備——五軸聯動數控機牀,就有了用武之地。

機牀,素有“工業之母”的稱號。小到汽車發動機缸體制造,大到船用螺旋槳、空客飛機葉輪、葉片打磨切削,都離不開機牀設備的支持。然而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的機牀自主化進程,明顯落後於工業發展需要。

在2015年格力開啓產線自動化轉型時,國內竟沒有一家機牀企業,能滿足格力對加工精度的要求。依賴外企?還是自主研發?不服輸的董明珠自然選擇了後者。

在整合近萬名技術人才之後,格力對高端數控機牀正式發起攻關。僅用2年時間,還真就成功了!

由格力獨家研發的五軸聯動數控機牀,集高速高剛性電主軸、高精度搖籃式工作臺於一體,配合高剛性滾珠絲槓及線軌,格力機牀在保持60米/分鐘的快移加工速度同時,加工精度也壓縮至0.003毫米,流水線生產場景下,格力機牀的重複定位精度更低至3微米,大幅降低了同批次零部件的參數誤差。

來自格力的機牀技術優勢,奠定了特斯拉的口碑基礎,但同時也引出了另一個問題:爲什麼手握核心技術的格力,只能替車企打工呢?

二、手握核心技術,卻替車企“擰螺絲”?

研發技術需要實力,把技術用好,同樣需要精準的戰略佈局。在怎麼“用技術”的戰略層面,格力距離特斯拉,確實有一定的差距。

從製造業的角度看,特斯拉的動力電池,來自松下、寧德時代;汽車芯片,由英飛凌、意法半導體等企業供應;電控單元,由博世提供技術支持;底盤,又有格力一份功勞。

用吃“百家飯”來形容特斯拉,一點也不誇張。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東拼西湊的技術集合體,偏偏成就了全球最能撈金的新能源汽車品牌,主要原因在於特斯拉的戰略定位非常明確:就是主打以智能駕駛、純電驅動爲核心的“科技型”路線。

特斯拉用手中僅有的軟件控制系統,將以上多個核心技術融爲一爐,最終實現了1+1>2的組合效應。和特斯拉相比,格力的新能源汽車路線則顯得過於模糊。

一方面,格力爲彰顯自家產品與主流路線的不同,專門選擇了“鈦電池”這一偏僻賽道,幾乎鎖死了格力新能源車的續航上限;另一方面,在產品定位上,格力也明顯欠缺應有的特色化佈局,僅圍繞鈦電池的快充、溫度適應能力反覆做文章,沒能響應市場對汽車產品的差異體驗訴求。

反映在市場表現上,2022年1到9月,格力鈦新能源客車累計銷量在位居第十名的情況下,同比下跌幅度卻高居榜首。如無意外,2022年格力鈦汽車痛失前十已成定局。

三、結語

格力機牀的成功證明了,並不是所有高精尖技術的研發,都像製造光刻機那樣艱難。

一家企業,只要對技工貿路線有信心、有決心、肯埋頭苦幹,都可以在技術層面做出成績。但要將技術優勢,轉換成品牌競爭力,只會埋頭苦幹是遠遠不夠的。

無論怎樣,能成功“殺入”如特斯拉這樣的全球汽車製造鏈,董明珠高端製造轉型,終究是“賭”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