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畢節:打造“示範區” 引領新發展

(原標題:貴州畢節:打造“示範區” 引領新發展)

烏蒙腹地,烏江源頭,貴州畢節黔西市新仁苗族鄉化屋村。山水之間,繁花簇擁,民居整齊有致。一輛輛旅遊大巴車不時從身旁駛過,農家樂、民宿裡紅飛翠舞;烏江之上,畫舫穿行,一道道的水波漾開,成江上絕美的風景;刺繡車間,繡娘埋頭飛針走線,趕製苗繡產品……

“2021年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我們家,和我們兩口子一起包黃粑。總書記對我們說,‘外出務工也行,在家門口就業更好,可以好好照顧孩子。把孩子教育培養好,未來就更有保障了。’那時候我們兩口子還在福建打工,3個孩子在老家讀書,我們總是心掛兩頭。總書記的話堅定了我們回鄉創業的信心。”化屋村村民趙玉學說。

如今,趙玉學和妻子楊鵬英經營着黃粑作坊,還開了個農家樂。趙玉學告訴記者:“山好水也好,不愁沒人來,現在遊客越來越多了。我們加油幹,一定能把日子過得像黃粑一樣甜美。”

實現小康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在歷史性地打贏脫貧攻堅戰之後,畢節廣大幹部羣衆滿懷信心踏上新的征程。

畢節曾是西部貧困地區的典型。20世紀80年代,在黨中央親切關懷下,國務院批准建立了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30多年來,畢節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試驗區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如今,畢節正朝着“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示範區”這一目標邁進。

搶抓機遇——

建成脫貧地區鄉村振興新典範

初夏時節的黔西市大關鎮丘林村,漫山遍野的蜂糖李、白花桃、冰脆李碩果盈枝,遠遠望去,如油畫的顏料,把丘林的山點綴得多姿多彩、別具一格。山間地頭,果農搶抓時節,採摘已成熟的果子,一派忙碌景象。

“通過發展特色經果林種植,不僅保護了生態,每年還可爲羣衆帶來500餘萬元的經濟收入。”丘林村黨支部書記蔡偉介紹。而這只是這些年來畢節市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建設生態文明、鑄造美好生活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畢節市搶抓政策機遇,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着力推進基層黨建示範引領、山地高效農業突破、農村脫貧人口增收、人居環境整治、鄉村“五治”融合等五項行動,切實解決農村空殼化、農業發展弱、農民收入低、鄉村環境差、鄉村治理難等問題,統籌推進鄉村“五大振興”,實現鄉村生態美環境優、生產美產業強、生活美百姓富目標,探索形成脫貧地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畢節模式,建成脫貧地區鄉村振興新典範。

赫章縣,一處過街天橋連着兩個社區,一個叫金山,一個叫銀山。這裡是赫章縣金銀山易地搬遷社區,是全國70個萬人以上大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之一,共安置搬遷羣衆2697戶13612人,其中95%爲脫貧戶。搬遷羣衆自從入住金銀山街道後,步入了小康生活,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我是可樂礦山村的。搬到這裡後,政府介紹我們到廠裡來做工,很滿意,收入又好,看病也方便,比我們可樂老家好多了。”在銀山社區手套廠裡,工人郭仕發一邊縫製手套一邊說。

鄧梅從羅州鄉搬到金銀山街道,被安排在社區打掃衛生,每月600元工資。加上丈夫外出打工的工資、轉移性收入及相關補貼,人均年收入超過1.6萬元,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搬出大山的人們很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他們都像郭仕發、鄧梅一樣,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通過自己的努力,增加了收入,生活悄然發生變化,日子越過越好。

不負青山——

建設綠色發展樣板區

從城市到鄉村,從山川到河流,畢節處處都洋溢着蓬勃活力,共同守護着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生態安全屏障。

從山巔俯瞰,漫山遍野的杜鵑花,奼紫嫣紅,彷彿畫家在山坡上打翻了調色盤……今年賞花季,畢節的百里杜鵑景區遊人如織,歡笑聲此起彼伏。

“除了深度賞花,還能泡溫泉、品美食、買特產、看民俗演出,好看好吃又好玩。”重慶遊客陳霞對景區的產品和服務讚不絕口。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優良生態環境是貴州最大的發展優勢和競爭優勢,也是畢節從生態建設邁向生態文明的重要底色。“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貴州改革發展提出的明確要求。在化屋村考察時,總書記強調:“貴州真是山好水好,一定要保護好這片綠水青山。”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隨着排水造田和城市化進程加快,草海水域面積急劇萎縮,水質一度處於Ⅴ類和劣Ⅴ類。爲了挽救草海,近年來,威寧自治縣大力推進草海生態保護與綜合治理。

短短數年,草海的保護與治理取得明顯成效,包括黑頸鶴、灰鶴等國家珍稀保護鳥類,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攝影愛好者的鏡頭裡。

如今,草海候鳥已由2016年的220種增加到246種,生物物種數由2016年的1954種增加到2600種。一年四季呈現不同景緻,草海成爲貴州生態環境治理的生動典範。

踐行新發展理念,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緊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助力鄉村振興,畢節不斷加大山地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建設,持續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綠色農業轉變,現代綠色農業產業初具規模。

高山雲霧出好茶,生香甜潤富民生。畢節把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統籌協調起來,採取科學的生產方式,創新綠色技術、產品和服務,拉長以茶產業爲基礎、以文化爲依託、以康養爲載體、以旅遊爲目的的產業鏈,推動生態產業化。目前,已初步建成了以金沙縣爲中心的“中國貢茶”產業帶,以納雍縣爲中心的“中國高山生態有機茶”產業帶,以七星關區爲中心的“中國古樹茶”產業帶,以威寧自治縣爲中心的“烏撒烤茶”產業帶,以織金縣爲中心的“高氨基酸茶”產業帶。

依託良好的土壤和氣候資源,織金縣因地制宜、規模化種植皁角樹,利用皁角籽加工藥食兩用的產品,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方式,皁角樹成了“搖錢樹”,帶動當地羣衆致富增收,走上收穫甜蜜皁角的幸福路。目前,織金縣共種植皁角50多萬畝,帶動全縣20多萬人就業增收。

在織金縣貓場鎮的貴州碧諾美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記者看到工人們正忙着將剝好的皁角米進行加工和包裝,展廳裡各種皁角生態食品和皁角洗髮露等產品琳琅滿目。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該公司年產銷皁角產品200噸左右,產值達4000萬元。

“剝皁角米就像剝瓜子一樣,我們這兒上至70歲,下到十歲,都可以來剝。”種植戶鍾甜甜說,“剝皁角米靈活方便、不受時間限制,平均下來每個月剝皁角米能增收近2000元錢。”

串門剝、帶娃娃剝、吃喜酒也剝、放假回來的學生利用假期剝。當地羣衆“剝着籽、看着娃、掙着錢、養着家”,過上了美好生活。

引才育才——

夯實高質量發展人才基礎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對畢節試驗區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着力推動綠色發展、人力資源開發、體制機制創新,努力把畢節試驗區建設成爲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示範區。”畢節有950多萬戶籍人口,約佔全省的1/5,是貴州人口最多的地級市。人口資源怎樣變成人力資源、人才資源?畢節一方面聚焦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狠抓職業教育,大力培養高素質勞動者;一方面堅持引才與育才並舉,爲高質量發展夯實人才基礎。位於畢節金海湖新區的職教城,已有6所職業院校入駐,在校師生近5萬人,初步形成文理工農醫兼顧和服務業、製造業、科教文衛並重的專業佈局。全市還有中職學校15所、高職高專5所,初步構建起以中職爲基礎、以高職爲主體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畢節圍繞“引進高端、強化中端、做大初端”的思路,按照“一園區、兩核心、多節點”模式,建成貴州省畢節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

一大早,威寧縣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零工市場區就聚集了不少前來求職的人;而一旁的企業招聘區,多家企業已開始張貼招聘海報。在這個人口大縣,產業園每天的供需很火熱。產業園運營中心負責人介紹,做好人力資源開發和服務是全縣保就業、促增收、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工作。威寧今年初成立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一方面加強勞務輸出精準對接,讓有勞力、願就業的人能找到工作;另一方面,盤活“家中”零散勞動力,實現在“家門口”就業。通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畢節打造了一大批具有地域特色、人文特徵、專業特長、技術精湛的“畢節工匠”,形成畢節魯班、畢節織工、畢節鄉廚、畢節康護、畢節農技五大“畢節工匠”品牌。

一間間房、一條條路、一個個致富產業、一次次教育資助、一份份醫療保障和一張張笑臉……如今的畢節依靠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實現了人民羣衆從苦甲天下到同步小康、生態環境從不斷惡化到明顯改善的重大跨越,交出了一份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合格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