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讓“花經濟”持續盛放
(原標題:【光明網評】讓“花經濟”持續盛放)
作者:金鬆月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春日已至,各地獨具特色的花朵競相開放,正是遊客賞春踏青的好時節。西藏林芝的山谷桃花、武漢的櫻花雨落、北國的杏花片片、江南水鄉的金黃油菜花田……伴隨着清明假期的到來,“花經濟”發展勢頭正盛。根據文旅相關平臺數據顯示,截至3月26日,清明假期文旅預訂單量周環比增長超200%;假期賞花遊的景區門票預訂量同比上漲超6倍。
人們對漫山花海心嚮往之,源於其對疲憊心靈有減壓奇效。近期“公園20分鐘”效應刷屏網絡,側面印證了人們從被動“精神內耗”的狀態到主動“精神內補”的訴求。溫暖的陽光、和煦的春風爲忙碌的人們提供了寶貴的“療愈時刻”。賞花不僅提供了情緒價值,也爲不少地方致富增收帶來了發展機遇。
如何讓“花經濟”從“一時春”成爲“四時春”?從產業發展而言,不僅要展示其“顏值”,更要挖掘其“產值”——將賞花經濟開發爲整合區域資源的有力抓手,助力上下游及周邊產業乘勢發展。例如種植芍藥既可觀賞也可入藥,實現“一花雙收”;黃桃花樹可賞、果實可食;更不用提花形雪糕、點心以及農家樂等一系列周邊經濟的興起所帶來的二次消費。豐富消費對象、延長消費鏈條,“花團錦簇”不僅帶給遊客視覺盛宴,更是對景區景點、旅行社、採摘戶、民俗接待戶、鄉村旅館等多主體的全面資源盤活,充分發揮一地的旅遊業、食品工業、工藝品製造業等資源的經濟功能,爲城市旅遊、鄉村振興注入了春的活力。
除此之外,“花經濟”的文化附加值亦值得挖掘——武漢大學的櫻花名聲遠揚,離不開學校的學術底蘊與悠久歷史;婺源的油菜花田掩映之間,白牆灰頂的徽派建築別具一格……賞花之外,人們賞的更是其中蘊含的風土人情、歷史名人、特色文化。以花爲媒,以文化內涵爲內核,從物質消費升級到精神品味,“花經濟”便有了深耕厚植的基礎,與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亂花漸欲迷人眼”,賞花同質化、單一性、配套設施不完善等也可能成爲制約“花經濟”長期發展的原因。規避市場疲乏與花期單一,需做好花卉品種挑選、花期合理規劃、創新花卉品種等一系列文章,對於園林景觀進行不同季節的延展性創新,在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拓展“花期”。同時,因不少花田在鄉間田野,因此做好周邊配套設施建設,完善服務質量,讓“頭回客”成爲“回頭客”,也會使“花經濟”常開不敗、年年常新。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我們樂見“花經濟”成爲春節遊之後再一次的消費“小陽春”,同時也希望充分釋放一朵花的潛力,提高遊客體驗,讓“一時春”能夠成爲“四時春”。(金鬆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