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體育消費券點燃民衆消費熱情
【光明時評】
作者:馮楠楠(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近日,2025武漢體育消費周盛大啓幕,活動期間線上發放1000萬元體育消費券,一張張面值10元到300元不等的滿減通用券,點燃了廣大民衆的消費熱情。
消費是經濟增長的內驅力,是盤活經濟的關鍵一子。體育消費券拉動消費潮,是提振經濟發展的“利器”。體育消費券的價值在於精準擊中“消費意願強而支付能力弱”的市場痛點,藉助“小補貼”的方式降低民衆體育消費成本,如運動場館使用費、體育裝備購買費、大型賽事門票費等,增強消費意願,擴大消費基數,把潛在的社會需求轉化爲現實購買力,推動消費市場回暖,充分說明了體育消費券能夠激活經濟發展“大能量”。
更重要的是,體育消費券具有強勁的輻射效應,能突破行業界限,衍生出多產業協同聯動和優化升級的經濟新業態。《2024武漢馬拉松賽事綜合效益評估報告》顯示,該賽事產生的城市效益和綜合效益分別爲15.71億元、24.12億元。今年,武漢致力於打造“跟着賽事去旅行”的城市名片,提供“賽、食、賞、購”全方位消費體驗,收益有望再創新高。一張消費券觸及文體旅,帶動餐飲、交通、住宿等,延長了產業價值鏈,編織着“體育+”縱橫經濟生態網。
體育消費券不僅鏈接國家經濟發展大動脈,還牽動千家萬戶幸福新生活,是提升人民高品質生活的強大動能。尤其近年來,在“健康中國2030”戰略引領和“惠民生、促消費、增後勁”一系列利好政策支持下,體育消費券的投放在全國遍地開花,這不僅減輕了廣大民衆健身的經濟成本,讓投資健康不再昂貴,吸引越來越多的人蔘與到游泳、羽毛球等日常運動中;更架起了高端運動的普惠橋樑,讓冰球、擊劍等小衆項目“飛入尋常百姓家”,真正走向大衆生活。據統計,近6年來,河北省累計發放體育消費券超7000萬元,覆蓋各類場館400多家,累計吸引省內羣衆參與體育健身活動超350萬人次。這表明,體育消費券掀起全民健身熱,讓運動從“偶爾爲之”成爲“生活剛需”,讓健身房、高端場館從“打卡地”變爲“常選項”,具有擴大運動健身羣體和助力體育消費層次升級的雙重功效,不斷滿足人們美好生活需要。
儘管體育消費券的功能是一樣的,但在各地的使用不能千篇一律,要充分發揮不同地區優勢,挖掘地域資源稟賦,注重打造特色、品牌和亮點,做到因地、因人、因時制宜,避免有券盲目用。比如,東北地區要依託冰雪資源優勢,打造冰雪文化節;海濱之城則應聚焦海洋運動項目,推動文體旅深度融合。同時,要針對老人、學生等不同目標羣體,做到精準投放,設置銀髮族專用券、寒暑假學生券、家庭親子券等。還應根據不同體育項目特點綜合考量,如受天氣、溫度、環境諸多因素影響的冰雪類運動項目,適當延長有效期限,拓寬應用場景,創新券種形式,推動季節性消費項目向全年性消費轉型,促進淡季與旺季客流動態平衡,不斷增強體育消費券的靈活性和吸引力,滿足不同羣體的多樣化和個性化需求。
體育消費券要避免有券無處用,這離不開配套設施的健全和升級。各地要依據實際情況,運用數字技術完善軟硬件體育設施建設,如優化共享球場、數字跑道、智慧健身等,推動體育配套設施建設密集化、網絡化、數智化,避免有券無處用。2025年“樂動上海”計劃覆蓋800家定點場館,形成“15分鐘健身圈”,讓“家門口運動”成爲常態。蘭州、武漢等多地將體育消費券與賽事深度綁定,引導民衆由“觀賽”轉爲“參賽”,不斷鞏固體育消費黏性,讓短期內補貼的體育消費券,真正成爲經濟長效增長和運動習慣長期保持的內生力。
最大化地發揮體育消費券的政策紅利和惠民力度,還需要建立健全體育消費券監管制度,防範隱蔽門檻、黃牛套利、異常覈銷等亂象,避免有券被濫用。在“樂動上海”消費券發放中,上海市要求用戶實名註冊認證;河南、深圳等地通過動態二維碼覈銷,從源頭上阻斷倒賣轉讓體育消費券的可能。利用技術賦能、追溯機制、信用懲戒等多方共治堵截倒賣漏洞,震懾投機行爲,讓體育消費券真正惠民不落空、不跑偏,切實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提升消費體驗感和獲得感。
券小作用大。體育消費券不僅是一份惠民禮包,更是擴內需、促消費的重要引擎,它以其獨特的連接力和生長力,書寫着“小切口、大變革”的中國經濟新篇。體育消費券的成功實踐證明:以民生爲導向的政策設計,終將反哺經濟高質量發展。當運動成爲生活方式,當健康化作消費基因,中國經濟的澎湃活力,就將在每一個躍動的身影中迸發出來。
《光明日報》(2025年03月26日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