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電股》徐秀蘭:太陽能模組本土化 中美晶在臺擴產有2難題

徐秀蘭指出,理論上,臺灣要把太陽能元件生產和技術拿在手上。臺灣的溼度高,且颱風多,其他地區生產的模組放到臺灣來使用,受風面承壓力量是否足夠都是要考量,可能在其他國家裝置沒有問題的模組,但在臺灣卻不一定抵擋得了颱風。但事實上,在2022年太陽能產業遇到最的壓力就是進口模組數量大增,光前11月就已達600MW,不僅是2021年的42倍,更是臺灣全年安裝量的3成以上,在這樣情況下,業界承受相當大壓力,如果供應鏈使用進口模組的量比較多,那麼中美晶要擴廠也就不一定會擴在臺灣,而是會選擇其他地方,因此呼籲政府正視,也會持續與政府溝通。

徐秀蘭指出,去年太陽能事業是個好年,不論是臺灣、全球客戶對裝置量需求皆增加,加上材料成本上漲,終端售價也跟着調升,帶動全年太陽能事業站回100億元。不過,去年12月中開始,多晶矽和矽晶圓價格在兩週內大崩跌,下跌2成以上,而跌幅會持續多久,目前還很難說。此影響一好一壞,壞的產品的售價降低衝擊營收成長、好的是成本降低會加速全球裝置太陽能安裝速度,期望今年太陽能營收能與去年相近。

中美晶的營收中,有9成來自於子公司環球晶,其餘則是太陽能事業。徐秀蘭表示,中美晶去年也持續投入資本支出,除擴充大尺寸 M10/M12產品外,也已準備好N型TOPCon產品的生產空間,未來生產是在宜蘭產區,至於要不要啓動生產,就看這一波波材料跌價後的需求有沒有出來,以及臺灣在地本土供應鏈的支持程度。

徐秀蘭表示,美國市場機會與風險兼具,美國市場規模大,不過成本高,中美晶對美國通路也相對不熟悉,人力吃緊,是否赴美國設廠仍待評估;若要在美國設廠,產能規模要超過2G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