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高校實驗室安全,政協委員李景虹建議構建危化品數字管理平臺
新京報訊(記者 馮琪)“全國高校共有實驗室36000餘個,實驗室總面積3700餘萬平米,儀器設備總值3700餘億元,每年近30萬人直接或間接參與涉危實驗……”3月8日,記者獲悉,2022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李景虹關注高校實驗室安全問題,建議建立危化品數字技術運行管理平臺。
高校實驗室危化品管理存在薄弱環節
李景虹指出,在高校實驗室的規模、數量劇增的同時,實驗室安全問題越加凸顯。
2019年1月3日,全國高等學校實驗室安全工作會議公佈的數據顯示,近十年來,全國高校共發生各類實驗室安全事故14543起,死亡29人。“一系列安全事故嚴重影響了正常的教學、科研秩序,造成較大社會不良影響。”
李景虹指出,高校實驗室具有存放危險化學品種類多、數量大的特點,且大多數未嚴格按照危化品存儲的禁忌存放;特別是在危險化學品管理(尤其是劇毒品、爆炸品、易製毒品、易制爆品管理)、壓力容器等特種設備管理、實驗室廢棄化學藥品處置等方面安全隱患多,形勢嚴峻,不容樂觀。“實驗室危險化學品的採購、運輸、存儲、使用、廢棄物處置的全流程監管和溯源已成爲一項重大安防工作。”
此外,通過調研北京高校,李景虹發現,危化品存在非法配送現象。高校僅有氣體類危化品運輸信息在北京市交通委電子運單信息系統中有記錄,近300噸非氣體類的危化品存在非法配送、寄遞的情況。其中京東、申通等都存在非法參與寄遞危化品的信息。另外,高校對於供應商資質審查不嚴格,違法超範圍經營現象比較普遍。
建議構建危化品數字管理平臺
“產業實體基礎建設是危化品行業發展的必由之路,結合當下實際數字化網絡平臺的建設也是必行之策。”李景虹建議,以北京高校爲切入點,圍繞北京市科技創新中心定位,構建危險化學品生產、儲運、採購、存儲、使用、回收的大數據、信息化,數字技術運行管理平臺。
首先,建立危險化學品全流程信息監管系統。綜合利用電子標籤、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對生產、貯存、使用、經營、運輸、廢棄物處置等各環節進行(一物一碼)全過程移動式信息化管理和監控,實現危險化學品來源可循、去向可溯、狀態可控。
同時,建立危化品供需信息平臺。鼓勵和引導危險化學品企業進入平臺進行交易,實現危險化學品交易、倉儲、配送的實時監控和統一監管。
李景虹還建議,建設實驗室數字管理平臺。建立企業安全信息數據庫,依託採購商/供應商的專業危化品倉庫和專業的危化品車配送體系,將採購商/供應商的倉庫作爲學校和科研單位的上一級倉庫,實現各級單位的危險化學品的快流轉和少存儲。
新京報記者 馮琪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