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慣性放大」文革元素 無助理解中國

隨着Netflix影集《3體》熱播,劇中開場的紅衛兵批鬥科學家的文革畫面掀起熱議。圖爲《3體》影集畫面。(Netflix提供/翁紫曦臺北傳真)

網飛影集《3體》熱播之餘,長達5分鐘的大陸文革批鬥場面,引發正反討論。一部分聲音認爲,影集勇敢呈現文革歷史;一部分聲音則認定該劇刻意利用文革元素詆譭中國。事實上,文革元素有無從來不是《3體》重點,文革在當代中國也並非禁忌,然而在美中對抗背景下,文革元素經常被「慣性放大」,無形中也讓《3體》的科幻哲學意涵走味。

不同視角選擇,往往呈現不同的故事性。5分鐘文革場景,引起不少觀衆大力吹捧,認爲影集製作無畏北京壓力,敢於呈現「醜陋」的文革場面;但也有中國網友認定,網飛居心叵測,是刻意用文革來詆譭中國,純屬見不得中國好的心態。

毋庸置疑,《3體》影集中科學家遭學生暴打致死的畫面,確實令人心驚膽跳。但無論是小說《三體》或是影集《3體》,文革元素從來不是整個故事軸線的敘事重點,文革開場作用更多隻是「引子」,目的是爲鋪墊女研究生葉文潔對人性的失望,繼而企求「三體人」解放地球。

換言之,對於《3體》的文革畫面,拍手叫好的抑或是批評有餘的,其實都是處於一種「失焦」狀態。在美中角力推波助瀾下,這種「失焦感」則被進一步放大,以至於《3體》中歎爲觀止的AI科幻情節、乃至更深層的人類與域外文明碰撞的生存哲學議題,都被「視而不見」。

這種「失焦感」更多時候也體現在如何看待中國。文革對大陸來說早已不是禁忌。電影《霸王別姬》、改編自餘華同名作品的《活着》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文革片段。

而從政治上來看,文革也並未「消聲」。中共「第三份歷史決議」中也有文革的說法;「毛澤東同志對當時我國階級形勢以及黨和國家政治狀況作出完全錯誤的估計,發動和領導文化大革命,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利用毛澤東同志的錯誤,進行大量禍國殃民的罪惡活動,釀成十年內亂,使黨、國家、人民遭到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教訓極其慘痛。」

看待文革需要「過猶不及」的分寸。看待中國,甚至中美角力亦是如此。當反中敘事纔是「好故事」,無助揭開中國面紗;而一味吹捧,事實上也從未看清中國內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