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控物價政治秀 遲來且無效

(圖/本報系資料照)

行政院6日宣佈,即日起至4月底爲止,免徵進口玉米、黃豆、小麥的營業稅;奶油、烘焙用奶粉等進口關稅減半;另加碼調降汽油貨物稅每公升1元、柴油每公升0.5元,天然氣民生用戶及桶裝瓦斯也凍漲。但這場遲來的「政治秀」,不僅得不到掌聲,也很可能不會有效果。

依經濟學原理,會影響物價的因素來自「供給」和「需求」兩方面。當物價在上漲趨勢下,若要讓其不漲,可以設法「減少需求」或「增加供給」,或讓兩者同時發生。本次物價上漲趨勢的形成,一般認爲是同時來自兩方面:美國爲恢復疫情下的需求,增加了大量貨幣供給,這些貨幣外溢到世界各國讓需求增加;而供給面則是大宗物資和石油、天然氣全球價格上漲,造成臺灣進口成本增加,帶動物價。

要讓物價不漲,同樣必須從減少需求和增加供給着手。減少需求一般是要提高利率,但擔心效果太過強烈,故政府目前還在觀望。另一個途徑就是增加供給,可惜在國際商品價格大漲之下,進口品根本無法用「增加供給」來解決問題,除非增加本地供應,但石油、天然氣、黃豆、小麥、玉米等臺灣根本無蘊藏或難以增產,因此大概只能提高其運作效率、控制需求來舒緩漲勢,例如用省油車和多用稻米等。

臺灣這波物價上漲既然主因是進口物資漲價,政府其實難以着力。行政院最近兩波控制物價的作爲基本上是一場「政治秀」,是做給習慣凡事都要政府有所作爲的臺灣民衆看的,實際效果極爲有限,甚至根本不會有效果。當營業稅和關稅調降的幅度,和進口成本上漲程度相比根本微不足道,且只有幾個月的話,商家會因此忍氣吞價、放棄調價嗎?

而既然是一場「政治秀」,表演的時機和技巧就很重要。時機必須在民衆正殷殷盼望政府有所作爲之時,要能順應民意撒下「及時雨」,且雨量即使非「沛然莫之能御」,至少也該滿足大衆「大旱望雲霓」之飢渴;否則民衆必認爲效率既不彰,又小氣寒酸,引發之「民怨」可能還超過收買人心之效。也因此,這次行政院的對策幾乎聽不到掌聲響起,還有網民酸說「物價漲完了纔講,行政效率真好!」。

此外,臺灣和東亞鄰國相比早已是先進經濟體;若以購買力(PPP)評估,人均國內生產毛額更領先東亞各國(僅次新加坡、香港,超越日本、南韓甚多),加上臺灣並非石油生產國,卻刻意讓汽油價格「維持亞鄰國家最低價」,動輒就凍漲油價,不讓促進使用效率的「調價公式」運作,是愚蠢且不合邏輯的作法,盲目討好選民,用全民資源補貼用油大戶製造浪費,早該廢除。

而最近的「蛋荒」,更凸顯農委會的效能亟需大幅改善,這也是消費者在「支付」管制陸方農產品進口的「成本」之一,政府應考慮調整政策,既可迅速解除蛋荒,又可改善兩岸關係。(作者爲華梵大學兼任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