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風電開發拚命趕 國家隊能跟上?

經濟部年底將宣佈離岸風電第三階段區塊開發規則,讓2026年至2030年離岸風電開發延續。不過正當風場開發向前走,而開發商供應鏈間的國產化合作能否落實、跟得上腳步?仍有疑問。

能源資訊顯示,今年要併網的有離岸風電示範風場臺電一期,裝置容量110MW,麥格理爲首的海洋風能風場378MW及達德(wpd)允能風場360MW,但3座風場分別因不同問題,讓今年併網增添變數

臺電一期風場至9月底,完成全數水下基礎海纜鋪設風機安裝也完成3支,因疫情影響,打亂全球風電安裝船隻人員進出計劃,臺電一期風場也受到影響,正力拚年底前全數完工併網。

達德允能風場則因當地漁民對安裝船恐影響漁業抗議多時讓工程延宕,風機安裝船停泊在臺中港已久,相關風機零件堆滿臺中港,現在開始急起直追,但接下來東北季風南下,海象趨惡化,讓風場安裝困難度提升。

除開發商遭遇阻力外,二階潛力場址遴選風場,因肩負國產化任務,明年起要陸續交貨,但日前卻傳出沃旭因水下基礎承包商,缺乏焊接技術,導致學習曲線遲遲無法提升,交貨速度品質不良,面臨被砍單窘況

儘管經濟部高層打包票,口口聲聲不讓國產化要求跳票或放水,矢言打造風電產業供應鏈國家隊。但隨着國產化任務逐年增加,相關問題接踵而至,目前個別開發商與供應鏈下游之間浮現的問題,不過是冰山一角。

倘若政府不緊盯,消極看待問題,一個關鍵零件出問題就可能讓整座風場進度大延宕,更何況政府訂出27項國產化任務,對臺灣供應鏈業者來說,不但是史上頭一遭,也是沉重的壓力,而非甜蜜的負擔。

供應鏈廠商已對政府喊話,希望多關注業者困難,且給予協助,才能讓臺灣風電之路走好、走穩。扎穩根基,才能打亞洲盃國際杯,否則臺灣發展風電產業鏈、國產化,根本流於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