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潮的螃蟹|中非民間交流,湖南如何“敢爲人先”

(原標題:觀潮的螃蟹|中非民間交流,湖南如何“敢爲人先”)

7月24日-26日,第七屆中非民間論壇、第七屆中非青年領導人論壇在湖南舉行。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鴻忠出席了開幕式並發表主旨講話。

論壇由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和中共湖南省委共同主辦。來自50多個非洲國家的政要、前政要、政黨和青年領導人及非政府組織、智庫代表等200餘人齊聚長沙,共話中非交流。

開幕式現場。(圖源:新華社)

活動期間,恰逢長沙開啓“火爐”模式,城市“熱”情體感可知。雖然論壇是在室內舉行,但室內的話題熱度絲毫不比室外弱。

從某種意義上說,湖南這幾天既是交流的“圓桌”,也是展示中國式現代化的“窗口”。

比如,聯合塞舌爾黨副主席馬文·範尼、埃及外交事務委員會成員艾哈邁德·雅各布和突尼斯共和國之聲黨總書記艾哈邁德·阿卡利姆都是第一次來中國,湖南是什麼樣,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他們對中國的第一印象。

馬文·範尼稱,他對中國新型工業化取得的新進展,以及改革爲中國帶來的新發展印象深刻。

“我對中國人民、中國文化、中國傳統、中國美食等都很感興趣。我看到了中國新的發展,見過非常善良的人、非常勤奮的人,你們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所以我真的很高興來到這裡。”艾哈邁德·雅各布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

艾哈邁德·阿卡利姆則表示,雖然是第一次來中國,但中國人民熱情的微笑、待人以誠令人印象深刻,這也鼓勵他今後會再來中國,深化雙方合作。

第七屆中非民間論壇、第七屆中非青年領導人論壇期間,配套開展了非遺文化體驗等活動。圖爲非洲嘉賓現場體驗瀏陽木活字印刷術。

國與國的交流,無論官方、經貿、民間,歸根結底還是人與人的交流。

《韓非子》雲:“國之交,在於民相親。”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非之間的合作起步於政治領域,繁盛於經貿往來,遼闊於民間延展。

這些年來,隨着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和北京峰會的先後成功舉辦,中非合作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已經舉辦了七屆的中非民間論壇、中非青年領導人論壇等活動,既是中非增強民間交流的重要橋樑,也是加強中非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係的有力紐帶。

淋過雨的人,會習慣爲別人撐傘。這些年,中國通過各種方式,爲非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各種幫助,也贏得了非洲人民的尊重。

津巴布韋民盟總書記姆波夫在論壇期間就感慨道,“中國是津巴布韋的‘全天候朋友’,每當我們碰到困難的時候,都會想到中國的兄弟姐妹”。

2019年6月12日,中國南方航空開通長沙-內羅畢航線。(黃熠/攝)

既然,湖南是這次論壇的“圓桌”,那麼我們就重點聊聊湖南在中非民間交流中有怎樣的基礎,能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從“大氛圍”來看,中非民間交流不斷拓展“新橋樑”。

2011年,首屆中非民間論壇和首屆中非青年領導人論壇,分別在非洲的肯尼亞和納米比亞舉行。此後,這兩個論壇分別在中國和非洲大地上輪流主辦。

十餘年來,中非合作在政治和經濟領域取得累累碩果,加之這兩個論壇的助推作用,爲中非民間交往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大氛圍。中國對非民間交往力度明顯加大,雙方民間交流不斷加強。

曾任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副會長的馮佐庫說,“以官帶民、以友促經、以文促友”是新形勢下中國對非民間交往的三大特色。

而從此次在長沙舉辦的兩大論壇來看,中非民間交流早已拓展至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婦女兒童、青年發展和創新創業、綠色發展與環保、媒體智庫、慈善和減貧合作、志願服務,等等。

2023年6月,三一集團向馬拉維贈送了一臺價值15萬美元的SY215C挖掘機,幫助當地發展建設。

這說明,中非兩地民間交流的層次非常豐富、領域不斷擴大、交往不斷加深。

湖南同處於這個不斷向好的“大氛圍”裡,這對於加快加深湘非交往是極爲有利的。

從“小氣候”來看,湘非民間交流有深厚的土壤。

“非洲人民對湖南飽含感情。因爲湖南在非洲有兩張響噹噹的名片——毛澤東和袁隆平,他們給非洲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湖南省政府原參事、湖南省中非經貿合作促進研究會會長徐湘平曾對觀潮君說過的這段話,讓人印象深刻。

有這兩張“名片”,湖南與非洲的民間交往,心理上一下子就拉近了很多。

袁隆平帶領的團隊,爲馬達加斯加解決了數百萬人吃不飽飯的問題,該國在鈔票上,印了雜交水稻圖案。去年6月,馬達加斯加原農業部秘書長來到中國,就把一碗米放在袁隆平的墓前,以表紀念。

印有雜交水稻圖案的馬達加斯加紙幣。

不僅是雜交稻種子,“湖南製造”在非洲基建中大顯身手,改善着當地人民的生活條件;用生命守護生命,湖南已累計向塞拉利昂和津巴布韋派出醫療隊員57批709人次,救治患者約100萬人次;湖南向非洲國家分享了十八洞村的減貧經驗;中南大學、湖南大學、湘潭大學等高校入選“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計劃”中方成員高校;出版湘軍以書爲橋賦能非洲教育……

湖南和非洲合作、交流的腳步,正延伸到更多的領域。

從“硬支撐”來看,湖南有條件思考如何成爲中非民間交流的先行者。

湖南正在打造內陸地區對非合作高地,這爲湘非民間交流提供了“硬支撐”。

湖南有中非經貿博覽會和中非經貿深度合作先行區這兩大國家級對非合作平臺。

在經貿方面,2023年,湖南對非進出口556.7億元,居全國第8、中西部第1。今年上半年,全省對非進出口規模繼續保持這個優勢。

湖南建立了14個市州對口28個非洲國家常態化交流機制,開通了湘粵非快速聯運通道。

中非經貿總部大廈新近在長沙啓用,爲湘非經貿合作裝上了“加速器”。

6月13日,中非經貿總部大廈正式啓用。

非洲是世界上發展中國家最爲集中的大陸,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非洲很多國家是以農業爲主,而湖南是由農業大省向創新型大省轉變的省份,兩地在先天基因上具有相似性,在發展路徑上不乏契合點。

可以說,湖南和非洲加強民間交流,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等多重利好條件。

比如,隨着湘非經貿交流的擴大,2024年上半年,在湖南出境人員前往的國家和地區中,肯尼亞就躋身第3名。

從經貿往來帶動民間交流的規律出發,從民間交流助推經貿往來的邏輯出發,湖南確實值得思考,在當好中非經貿合作先行者的同時,如何做推動民間交流的先行者?

7月25日,長沙,一曲充滿中國風情的民樂,拉開了中非經貿合作和企業社會責任論壇的帷幕。

湖南和非洲交流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唐代。

如今,兩個論壇首次在湖南合併舉辦,爲中非合作、湘非交流寫下了新的篇章。

非洲有句著名諺語:“想走得快,一個人走;想走得遠,一羣人走。”

國之交的宏大敘事,在民相親的微觀細節裡得到充分呈現。涓涓細流,匯聚起來,就是攜手構建高水平中非命運共同體的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