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從中美最新交鋒,能否看清對臺問題分歧的本質?(邵善波)

大陸國防部長魏鳳和發出警告,臺灣若從中國分裂出去,共軍將「不惜一戰打到底」。 (新華社)

日前在新加坡舉行的香格里拉對話會上,中美兩國的國防部長分別作了重要發言,並在會前舉行了雙邊會談,臺灣成爲了雙方針鋒相對的問題,以及這次大會的焦點。對此,有人認爲雙方講清楚自己的立場後,中美關係的局面有所緩和,也有人看出美國立場內裡的詭異之處。從這次交鋒中,我們能否看清楚中美對臺灣問題分歧的本質?

中國國防部長魏鳳和在公開發言中,用了很重的話,他說:「如果有人膽敢把臺灣分裂出去,我們一定會,不惜一戰,不惜代價,一定會打到底,這是中國不二的選擇。」中國會用武力去制止臺灣分裂的決心,從來都是非常明確及堅定的,無人會質疑,無論是美國,還是在臺灣的人,以及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國家及人民。近來這一表態多了一點,就是我們有能力(足夠的武力) 去打擊分裂力量,統一臺灣。

美國防長奧斯丁在會上對臺灣問題的表述,也離不開他所謂的「美國一貫的立場」 。美方的立場可概括爲:美國奉行一箇中國政策,不支持「臺獨」。美國強調臺海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反對單方面改變現狀,呼籲中國不要對臺灣地區採取進一步破壞穩定的行動。美國的政策是基於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美國對臺的「六項保證」,及美國自己的法律「臺灣關係法」。

雙方對臺灣問題的立場,在相當一段時間內都是穩定的,說法沒有什麼變化。那麼爲什麼近期中美在臺灣問題上又搞得如此緊張?雙方對臺灣問題的立場,又存在什麼樣的結構性、本質上的分歧呢?

我們自己的立場比較簡單、直接,我們自己清楚。但理解美國的立場,就比較麻煩、複雜,並不容易。長話短說,美國對臺灣問題的基本政策及目標,基本上就是兩個字:「不統」,即兩岸不能統一,要無限期維持現時「分裂」的狀態,雖然得不到國際上絕大多數國家的承認,但臺灣地區的現狀不能變。

「不獨」,或「不支持臺灣地區獨立」(有人已點出,「不支持」不等於「反對」),只是在明白中國有動武以阻止臺灣地區分裂這決心的前提下,不讓中國有動武的藉口。所以美國不會容許「臺獨」分子去搞什麼「法理獨立」 ,他們也絕對有着對臺的管控能力。

「不戰」 對美國來說則不是絕對的,美國國內也有鼓吹海峽開戰的聲音及力量。其動機及理由包括:美國/臺方可勝;拖垮中國良好的發展勢頭;在國際上孤立中國;美國可以發戰爭財;也會轉移、分散美國人對自己內部問題的焦慮。但這種聲音尚未成爲美國的主流,而且對此也有不少不同的意見,包括軍方內部。在未作出開戰的決定前,維持兩岸和平是美國的口頭態度,也符合其兩岸「不統」的目標。

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戰略模糊政策」,目的是以美國直接參戰的可能作爲阻嚇我方以武力統一臺灣的想法,但這個方法明顯早已失效。

首先是中國20年來在軍事上的大幅度發展,對使用武力統一,並能在過程中有效抵抗任何外力的介入,已具備充分的信心及能力。我們一旦決定對臺採取行動,必然會有一套完整應對外力介入的方案,及相關充分的準備。

此外,從俄烏事件中也可以看到美國的一個基本掣肘,即對派兵(穿制服的人員)加入戰事,有巨大的保留及社會抗拒。從美國內部的政治現實及軍事能力來看,如兩岸出現武裝事件,美國直接親身介入的可能性,如果不是零,也非常之低。當然,我們不應、也不會因此而魯莽採取行動。

美國呼籲兩岸以和平方法解決分歧,聲稱這是三個聯合公報裡中方曾承諾的;又高調反對中國「單方面」改變兩岸的現狀,叫囂中國近期頻密在海峽上空的軍事行動,是在打壓臺灣地區所謂的「國際活動空間」,是在製造兩岸緊張氣氛,是向臺灣施壓。而針對我方指責美方對臺政策的變化,美方又反指中方纔是改變者,完全罔顧近幾年美方自己的一連串動作纔是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

美國的一連串對臺動作,包括:售武升級加量,提供軍事培訓,官員、議員訪臺,鼓動其他盟友爲臺灣地區駐外機構「正名」 ,爭取擴大臺灣地區以不適當名義參與國際事務平臺的空間,派出戰機、情報收集機、軍艦頻繁在海峽及上空活動,近來更是拉了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加入這些干擾活動。

再比如當下在烏克蘭已見到的一些做法,如在情報工作上密切合作、以僱傭兵身份直接深度參與臺灣軍方的工作等,恐怕都不能排除,甚至可能已經發生。

打破中美兩國自恢復往來及建交後近40年的臺海相對穩定和平的局面,是源於美國在多年前根本性地改變了對中國的看法及政策。而這一變化也導致其對臺政策發生改變。

長期大力推廣「修昔底德陷阱」的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每次演講中提出的第一個論點,都是指出中國已在2014年成爲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他是以整體購買力PPP、而不是以生產總值GDP作爲比較基礎的,這是對的。

一個國家的實力,應以其購買力作爲基準,而不是其經濟總量。用一個簡單的例子就可以說明這點,美國現時每年七千多億美元的國防預算,比起中國每年兩千多億美元的國防開支,相差巨大,但誰能購買更多的作戰能力?這纔是真正實力的較量。

用一個更加貼近現實的例子,假如中美就臺灣問題在海峽及周邊出現武裝衝突,哪一方會有較大的實力?包括能動員及維持的武裝力量,國家經濟對這場戰爭能付出的支持力,兩國人民對這衝突能付出多少支持,這些都與國家的整體經濟總量GDP沒有直接關係。

中國過去20年的日益強大,政治制度漸趨成熟,以及社會長期穩定,徹底顛覆了美國對中國的一些基本看法及假設,這是造成中美關係在過去不到十年間出現根本性變化的主要原因。離開這一點,就很難理解美國對中國的一系列行爲。

當然,我們尋求發展,改善人民的生活,爭取民族復興,並沒有錯,也是我們的權利。這一情況成爲改變中美關係的因素,當然也有美國一邊的原因,但這是主要的。

艾利森教授到處散播「中國第一」的訊息,是想提醒大家中美之間可能要打仗。他引用古希臘及人類社會過去2000年的歷史,嘗試證明在位的霸權絕不會容許他人挑戰自己的地位,必會先下手爲強,挑起戰事;在對手未能超越他之前,將對手擊敗,壓下去,以保住自己的霸權地位,這就是今天中美關係的實況。

以美國人兩百多年培育出來的好鬥、好勝的民族性,他們是達不到這個目標不會罷休。要改變他們當前對中國的這種認知及態度,只有讓他們像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和阿富汗事件一樣,碰到焦頭爛額、不得不退的情況下才有可能。所以,我們嚴厲的聲明,顯示對反分裂、統一臺灣的堅強意志、決心及能力,包括對美方的善意表達及引導,強調我們沒有取代美國的野心,對他們未必會有多大效用。

美國對臺海局勢的一連串挑撥行爲,在不少人看來這是在打「臺灣牌」,爲中國製造麻煩,牽制中國的注意力及資源,爲「臺獨」力量打氣,但我不認爲這是美國的主要動機。

由於中國國力過去20年的飆升,兩岸關係在一段時間內曾有較大的改善及發展,特別是在經濟及貿易層次上。形勢直逼臺灣地區要面對現實及未來。兩岸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接觸、談判,有一段時間似乎變得頗有可能。此外,就算在目前兩岸緊張的局面下,臺灣地區也出現了恐懼和求和的聲音。無論是通過談判,還是通過武力達到兩岸統一,都是美國最害怕見到的,這主要是基於其地緣政治的考慮。

如美國不能維持臺灣地區與大陸分裂的現狀,會即時失去日本、韓國、菲律賓,乃至整個東南亞對美國的信心及依賴。更不要說,統一後的中國國力會大大加強。這一減一加的後果,是美國不能面對的現實,這纔是臺灣問題在目前及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在中美關係中的微妙角色。

其實,從美國對華關係正常化的過程中,秘密對臺做出的所謂「六項保證」(現已公開),其中就包括:沒有對中方承諾終止對臺售武的日期;沒有承諾對臺售武會徵求中方的意見;不做兩岸的中間人;不會修改「臺灣關係法」;沒有改變關於臺灣「主權」的立場;不會要求臺方與大陸談判。

這「六項保證」充分反映了美國對臺灣問題的基本態度與立場,除非美國改變或放棄這六條,否則就算中美關係沒有變成現在的狀態,寄望通過和平方式實現統一,難度也極其巨大。

不容許臺灣地區與大陸統一,是美國對臺的基本政策——不論是哪個政黨當權,哪位總統入主白宮。季辛吉博士最近的講話也沒有離開這個底線,季辛吉的主調是不要讓臺灣問題成爲中美關係的核心議題,但他對臺海局勢的意見及處理辦法,仍是期望雙方都不要動,美國不要搞小動作,中國也要有耐性,繼續堅持以和平手法統一臺灣,不要改變過去40多年的狀態。

美國對臺「六項保證」,即是「不統」 。認清美國對臺的基本態度及中美關係大局,就能明白,僅僅表達我們維護國家領土完整的意志、決心,與顯示我們的能力,抓着美國不放,誘之以利,開放我們的市場,強調我們沒有爭霸及改變世界秩序的野心,並不能改變美國對臺態度。

習近平主席前年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也非常適用於當前這個狀況。習主席說:「中國人民深知,對待侵略者,就得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同他們對話,這就是以戰止戰、以武止戈,用勝利贏得和平、贏得尊重。」

現在是時候重新思考,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話、用什麼樣的方式,才能讓美國人明白、並接受一個現實,就是中國必定會實現統一,臺灣地區必然會回到祖國的懷抱。

除了辦好我們自己的事之外,我們還能對美國做些什麼?在臺灣海峽,在臺灣島上,我們還能做些什麼,改變被動迴應,抓緊主動權,這是我們當前面對的最大的國家發展問題及外交問題。(作者爲香港新範式基金會總裁)

(本文來源觀察者網,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