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策站》美國要臺灣「別再馬克宏」 殊不知多數都是「賴清德」(龔邦華)

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密利(Mark Milley)(圖/美聯社)

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美國對臺灣展現焦慮感。一再透過不同的方式要臺灣瞭解先自助纔會人助。之前不斷放話認爲臺灣應該要採取徵兵制,最近是參謀總長聯席會議主席密利在國會的發言,就是美國會提供武器,但是要臺灣人能夠自己防禦。

美國希望將臺灣武裝化的迫切,有很多成分是來自於自身的誤判。俄烏之戰讓美國開始檢討過去對俄採取的綏靖以及姑息政策的錯誤,但是這不是某一個政治人物纔會犯的錯,真正的關鍵是美國以資本主義的思路來看待其他的國家以及事物。

美國總是以價格取向,以爲用經濟制裁可以扳倒普丁,但卻想不到普丁在俄羅斯的民調不減反升。俄羅斯人可以爲了民族尊嚴去勒緊褲帶過日子。這是在美國無法想像的。像對付新冠疫情,中國大陸犧牲經濟也要採取清零,這也是美國認爲不可思議的。這是一切向錢看的美國常常對與自身不同體制國家之行爲做出誤判的主因。

相信錢可以改變思想,美國過去對中對臺政策就是扶植中國大陸壓抑臺灣。也因爲把富蘭克林(美鈔)當作信仰,過去對臺軍售有多少是臺灣真正需要的?有多少是以軍火商利益爲前提的?相信這些美國自身最清楚。等到中國崛起但思想價值沒有根本改變之後,美國才意識到世界上不是一切都以價格爲中心運作。而這種反省在俄發動侵烏戰爭後更爲明顯。

因此美國最近對臺軍售顯得比臺灣還要積極,在兵役制度上,要臺灣不能光說不練,也就是「別再馬克宏」(烏克蘭諷刺法國出一張嘴,實際上卻毫無動作的行爲),而是必須要根本改變兵役制度才能應付實戰。問題是美國可以看錯俄羅斯,看錯中國大陸,難道就不會看錯臺灣?

臺灣價值是什麼?以美國來看就是民主自由。這是臺灣之於美國的價值,但是卻不是臺灣人真正自我定位。如同俄羅斯覺得自己是個受害者一樣,臺灣的價值觀也是建立在悲情主義上,也就是李登輝口中的臺灣的悲哀。

然而,和俄羅斯人民族自尊不一樣的是,臺灣人的悲情主義是有選擇性的。因爲仇恨的對象僅限於有共同血緣的中國國民黨,而不是真正的外人。臺灣有全世界極爲少數並且相當嚴重的斯德哥爾摩症。只要被善待,臺灣人不但不太會反抗,甚至相當溫馴。對於被日本殖民這件事,臺灣人甘之如飴,現在如果美國要把臺灣收爲附屬領地,很多臺灣人或許也會毫不猶豫欣喜若狂。

其實賴清德那句我是務實的臺獨工作者,最能說明多數的臺灣人的現況。務實與獨立是兩個互相沖突的概念,一旦翻成英文根本說不通。全世界爲了爭取獨立的運動沒有一個是務實的,而是理想的,是流血的。但是很多臺灣人聽了賴清德這句話卻超有感。透露出許多臺灣人的本質,那就是傾向與現實妥協,但是卻不忘自我安慰。

正因如此,主張臺獨的從來不用真正臺獨,只要不斷「馬克宏」就好,選票自然來。這種理想與務實兼具的矛盾也反映在民調上。理想上願意爲臺灣上戰場和實際上願意去當兵的呈現反差。臺灣有沒有不怕上戰場的人?當然有。恐怕是那些真正跟共產黨打過仗的老兵以及真正服役過的軍人。但是這些真正不怕打仗的少數,如果政治不正確,人氣絕對比不上那些高唱愛臺灣但是不願流血的多數。

天真的美國人恐怕以爲多數臺灣人看俄烏之戰,會熱血沸騰地想要如以色列般全國皆兵,男女都服役。殊不知臺灣人的復仇也就是所謂的轉型正義已經達成了,仇中只是拿來鞏固執政做做樣子而已。多數臺灣人從來就沒有革命的血液,但卻有被外來(不管是東洋還是西洋)奴役的本質。

臺灣的處境的確有如烏克蘭,但是臺灣人卻不是烏克蘭人。美國錯估了普丁,錯估了習近平,錯估了烏克蘭人,但是到頭來恐怕最錯估的,會是臺灣人。

(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