硓古石成祭壇 陳順築感恩家鄉

遺作曝光陳順築遺作《轉生術:雞蛋花》,描繪他面對死亡和對轉生的渴望。(北美館提供)

臺灣複合影像裝置先驅陳順築,去年10月24日病逝,得年51,臺北市立美術館爲他策畫個展「硓古山」,展出1980年代大學時期迄今近200件作品,完整梳理他在臺灣影像創作上的開創性。

影像創作具開創性

其中包括1992年成名代表作「家族黑盒子」系列,和讓他開始受邀在國際展出、獲第23屆臺北市美展「臺北獎」之地景裝置「集會‧家庭遊行」系列,以及長達20年的行旅影像紀錄「迢迢路」等。而在得知罹癌後投入創作的「回春術」、「轉生術」等遺作,則首在本展曝光。

陳順築1963年生於澎湖,直到就讀文化大學美術系之前,都在澎湖度過,陳順築的創作始終圍繞着對家鄉、親族的依戀與惆悵,因此這次個展名稱出自澎湖所產的特殊地質「石」,傳達他一貫的創作脈絡。

婚後以新姿態創作

如同他一開始使用家族老照片佈滿古董箱盒內的「家族黑盒子」,到最後的「轉生術」,將壘砌如山、形式不規則的硓古石轉化成祭壇般,爲它獻花、獻果,彷如爲原鄉提供他畢生的創作能量與動力,滿懷感恩之情。

策展人方美晶指出,本展以陳順築1993年親族肖像爲素材的裝置《水相》、2006年與妻子傅本君結婚、整修新房的影像作品《家宅:四乘五立方》兩大系列爲軸心,展覽分成左右兩側,「右側呈現陳順築探討家族情感的早期代表作,左側是他近10年的創作歷程,從落腳新店、結婚後,以嶄新的姿態告別舊記憶。」

自言創作纔是良藥

陳順築在「殘念的風景」影像中,將妻子的頭髮融入創作,表達他對髮妻的情感及未盡之缺憾。傅本君昨出席記者會表示,2013年9月得知罹癌後,「所有醫生都勸他放棄治療,因爲拖不過半年,但他多活半年,繼續創作回春術、轉生術系列。」

傅本君以「是頑童、也是頑石」形容陳順築和他的創作態度,「他說吃藥是安慰劑,創作纔是良藥。他常跟我說,癌細胞一定很喜歡創作,因爲創作時忘記疼痛。」憶起陳順築,傅本君哽咽:「對他來說,死是生的另一個契機,他對死亡未曾妥協,生命就像連續劇,可以一演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