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神巴菲特神秘買入的公司是「這家」 哪些機構買了臺積電?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編譯 張詠晴】

股神巴菲特保密了兩季的事,終於公開!默默買進的股票是這檔!

巴菲特旗下的波克夏.海瑟威自2023年下半年開始默默買入「神秘」公司股票,今天真相大白,就是保險集團安達(Chubb)。

根據今天公佈的機構投資人13-F文件,波克夏截至第一季末擁有安達259萬股,價值66億美元,是股神公司的第9大持股。

去年第三和第四季,波克夏要求對一檔(或一檔以上)持股保密。這麼做,大概是因爲巴菲特希望在不吸引跟單仔情況下,買入安達股票,以免股價一下被推高。

這個擔憂合理,畢竟今天翻開底牌後,安達在盤後一度漲了8%,今年以來的漲幅則是11.27%。

文件顯示,巴菲特第一季增持西方石油430萬股,清倉惠普。至於減持蘋果1.16億股,則是股東大會已經說過的事。截至第一季季末,波克夏所持蘋果股票市值爲1354億美元。

巴菲特向來很喜歡保險業,曾持有蓋可(Geico)、通用再保險(Gen Re),還有其他房屋險和壽險公司。2022年也以116億美元收購Alleghany保險公司。

不過波克夏近期則出清Markel和Globe Life兩家保險公司。

波克夏很少要求蓋牌的,上一次要求監管機構先不要告訴大家他們買什麼,已經是2020年的事,當時買的是雪佛龍和威訊通訊(Verizon)。

其他機構持倉有什麼值得注意的?

彭博社分析1124家機構最新13F報告,發現基金的總持股量爲1.887兆美元,高於三個月前的1.728兆美元。

彭博也整理出以下趨勢:機構投資人持續押注在人工智慧(AI)領域。雖然截至3月31日爲止的第一季,對衝基金整體來說站在賣方,但依然大舉買入輝達。此外,亞馬遜、Meta和微軟也獲偏愛。

機構投資人也選擇削減手上握有的生技公司賽默飛世爾科技(Thermo Fisher Scientific)、Snap和超微(AMD)持股。

瓦拉全球有限合夥人(Avala Global)

在第一季,買入了臺積電ADR,佔投資組合4.35%,另減持了安謀(ARM)、索尼與超微(AMD)。

希爾曼資本管理公司

希爾曼資本管理公司維持臺積電爲最大持倉,其他名列前五大的企業是微軟、富國銀行 、亞馬遜和二手車商車美仕(CarMax)。

另出清了半導體裝置製造商艾司摩爾與科林研發(Lam Research Corp)。

沙烏地阿拉伯主權財富基金

沙烏地阿拉伯主權財富基金將持有美股的價值,砍了一半。

沙國主權財富基金過去持有亞馬遜、微軟和客戶管理軟體Salesforce公司價值6億美元或更高價值的股票。如今持股變少了,或是以看漲期權取代,這意味,依然希望佈局這些企業,但控制暴露風險。

沙國主權基金也出清了多檔美國金融與旅遊業股票,像是貝萊德集團、 嘉年華遊和Booking Holdings。

《大賣空》主角

電影《大賣空》主角本尊貝瑞(Michael Burry)旗下Scion資產管理公司第一季清倉Alphabet和亞馬遜,同時買入投資實體黃金的ETF。

貝瑞清空的還有Booking Holdings、甲骨文和華納兄弟探索(Warner Bros. Discovery)等。

貝瑞另增持了兩家中國企業,分別是阿里巴巴集團和京東持股。

橋水

全球最大對衝基金橋水(Bridgewater)持倉報告顯示,美股持倉市值達一年來最高,且重押美股科技股「六巨頭」,僅特斯拉未獲青睞。

橋水前十大持倉中,iShares核心標普500ETF與iShares核心MSCI新興市場ETF,仍居首兩位,但持倉數按季減少1.19%及0.16%。第3至10名依序是Google、寶僑、輝達、Meta、嬌生、沃爾瑪、好市多,以及可口可樂。

但這些重倉的公司部分獲得增持,部分持股大減。

大舉增持公司有Google及輝達,持倉數量與上季相比大增逾160%,Meta持倉也增加逾49%。

首5大賣出股份分別爲拼多多、可口可樂、好市多、思科和麥當勞,

橋水並新建倉亞馬遜和超微。

文藝復興科技(Renaissance Technologies)

文藝復興科技出清埃克森美孚,增持雪佛龍。但對金融股的重押,超過任何其他產業,同時減少押在通信業的權重。

當然,上述的持倉報告,可看作機構們截至第一季季末的投資快照,並不一定代表機構繼續持有這些股票,也無法確定他們何時會調整投資組合。參考就好。

(資料來源:Barron's, Blommberg, CNBC)

【延伸閱讀】

魚塭裡的隱形冠軍!他根留臺南、不去中國設廠,把五毛錢零件賣到120國

穿免費T恤運動、買邊角料39歲千萬富翁的7個省錢習慣

嘲笑嬰兒潮世代「不想改變」 BMW銷售下滑警示

少吃超加工食品、每餐都吃蛋白質 精準醫療醫生的5個長壽飲食撇步

接電話「喂」一聲,就可能被複制聲音?人類何時才能真的信任AI?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