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的中國更危險

(圖/達志影像)

美國拜登政府上臺後,改變川普時期美國優先的單邊主義,協調與盟國合縱連橫,包括對華關係。拜登對北京的態度看似不若川普強硬,立場卻堅定且具策略性。此從臺灣問題和杯葛北京冬奧可以窺見。

在歐洲方面,我們可以看到拜登政府帶動的變化,對華關係仍是最明顯的指標。「歐中貿易投資協定」因爲香港和新疆人權問題擱置;歐洲議會以壓倒性票數通過第一份對臺政治關係和合作報告,這份報告雖無政治效應,卻是重要參考。臺海局勢在歐洲從未受到輿論如此廣泛重視和討論。臺灣歷屆政府花費了至少25年與歐洲、歐盟交流,此刻纔得到傾聽。毫無疑問,這與中國崛起和美中關係有絕對關聯。

今年彭博發表一篇〈中國的傲慢正在團結其對手〉的專文,指出過去一個世紀,野心勃勃的獨裁國家經常犯兩個致命錯誤,高估自己,低估美國和民主力量;未意識到自己的攻擊性行爲最終將把持續增長的敵人聚到一起。文章認爲,孤注一擲的中國正行向這條路上團結民主國家,孤立中國。但這樣的情況是危險的。

倫敦的歐洲改革中心和巴黎的雅克德洛研究所最近同時發佈一份由WTO前秘書長拉米的報告,強調受孤立的中國將是一個更危險的中國,認爲孤立只會增強中國的民主主義勢力,主張歐洲在堅持自身原則的同時,應該幫助中國向外的力量。

拉米指出,歐盟一直在系統性競爭對手、經濟競爭對手和提供全球公共產品的合作伙伴中,捕捉與中國的複雜關係,並尋求在三者之間找到平衡。但從事態發展看來,歐洲正逐漸接近美國立場,透過抗衡推進對中關係。報告認爲,進一步孤立中國將是一個錯誤,自給自足的中國遠比全球化的中國更危險。如果動員美國盟友遏制中國日益增長的力量,將激起中國內部的民族主義情緒,加速中國與西方分化。

1990年代初期,學者福山著書宣稱「歷史終結」,也是從那時起,經濟和政治自由化必須並行的想法爲西方決策者提供了新基礎,接納中國加入WTO,以期換取中國開放市場和改革經濟。永久最惠國地位使中國成爲世界製造業中心,但中國的政治自由化卻未如西方預期的發生。

中國的政治變革必須來自內部,但近年來北京的姿態被西方認定爲咄咄逼人。中美都鼓勵供應鏈的多元化,通過脫鉤來減少經濟相互依賴,這在敏感科技領域的競爭上尤其明顯。可是,經濟脫鉤的政治要求與商業現實之間存有矛盾,尤其對歐洲公司而言,因爲歐洲比美國更依賴中國市場。此外,歐洲公司仍繼續增加在中國的投資。最近一項調查顯示,2020年在中國經營的歐洲公司中,近1/3增加了合資企業的股份。

拉米說,從20世紀的歷史中,多數歐洲人瞭解,當各國在沙文主義狂熱中切斷與世界其他地區的聯繫時,擺在前方的是一條黑暗的道路。一戰提醒人們,相互依存並不是和平的充分條件,但每當大國政治將政治領導人引向危險的斜坡時,經濟一體化就可成爲重要的護欄。

歐洲須清楚中國的走向。絕不能重蹈20世紀綏靖政策的覆轍,應與其他民主國家並肩捍衛人權和法治,但也應與中國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