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好腰子 當個人生腎利組

花蓮慈濟醫院在9月17日舉辦「人生腎利組–大健康講座」,由腎臟病照護團隊林於立醫師、賴宇軒醫師以及臺灣食品安全促進協會理事長暨臺大醫院血液淨化科主治醫師姜至剛分享。圖/王志偉

賴宇軒醫師分享各階段的腎友飲食觀念,也分享蔬食對腎友的好處等蔬食豐「腎」的生活妙方。圖/王志偉

林於立醫師提醒民衆仔細觀察自己的生活習慣,若是出現下肢水腫、血尿、尿蛋白,是腎臟病的警訊。圖/王志偉

旺旺中時媒體集團與花蓮慈濟醫院舉辦「人生腎利組─大健康講座」,由腎臟病照護團隊醫師林於立、賴宇軒分享「腎」知識及蔬食豐「腎」的生活妙方,醫師提醒民衆慢性腎臟病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往往在腎功能失去6成以上纔會出現警訊,希望大家顧好「腰子」,盼透過講座讓民衆瞭解護腎的觀念。

臺灣慢性腎臟病的發生率與盛行率爲世界第一,不僅號稱洗腎王國,洗腎人口超過9萬人,林於立醫師說,臺灣有170到200萬的慢性腎臟病患者,但認知率只有3.5%,因爲慢性腎臟病初期沒有明顯症狀,若腎臟功能失去6成,纔會察覺身體異狀,初估約有80~90%的病人未被診斷出來。

養成7大好習慣護腎

「若是出現下肢水腫、血尿、尿蛋白,是腎臟病的警訊。」林於立提醒民衆仔細觀察自己的生活習慣,若出現「泡、水、高、貧、倦」等臨牀症狀,分別是小便起泡泡、下肢水腫、高血壓、貧血及疲倦等,若出現兩項以上症狀,就可能罹患腎臟病,應儘快到院檢查。

林於立分享保護腎臟的7大好習慣,包含血壓血糖在家量測並記錄、三高用藥按時服用、自我評估水腫狀態並調整飲水量、消炎止痛藥不亂吃、健康的飲食習慣(少鹽、油炸、加工食品及限制蛋白攝取)、不輕信非醫療專業的補腎秘方、規律運動等好習慣是致「腎」關鍵。

罹患慢性腎臟病的病友一定都會遇到「該怎麼吃?如何吃?」的煩惱,因爲只要稍微不注意,就有可能增加腎臟的負擔;若是不吃導致營養不良,反而會出現更多併發症。

賴宇軒表示,各階段的腎友飲食觀念,第1、2期的病友以一般健康概念「3少3多4不一沒有」爲原則,包含少鹽、少糖、少油、多纖維、多蔬菜、常喝水、不熬夜、不憋尿、不抽菸、不吃來路不明的藥物、沒有鮪魚肚控制體重等。

到第3、4期的病友,則需遵從低蛋白、限鉀、限磷的飲食原則,賴宇軒醫師表示,植物性蛋白對腎臟影響較小,建議飲食中可以豆製品取代紅肉。而洗腎的病人,飲食原則爲攝取多優質蛋白、低磷、低鉀、限水外,需遵循醫護團隊的照護,來減緩腎功能惡化。

分辨健康和保健食品

賴宇軒也分享蔬食對腎友的好處,包含改善酸血癥避免肌肉骨質流失、有助於血壓控制、降血磷、減少尿毒生成、降低發炎、抗氧化、改善便秘、降低死亡風險等健康益處,蔬食也能豐「腎」。

內科部主任徐邦治表示,透過講座希望可以讓民衆更瞭解護腎的觀念,讓自己的腎臟更健康外,也能找到「腎」利人生。

有關健康食品與營養食品注意事項,臺灣食品安全促進協會理事長暨臺大醫院血液淨化科主治醫師姜至剛說,衛生福利部1999年頒佈「健康食品管理法」後,健康食品是法律名詞,與保健食品的不同,「健康食品」是指具有實質科學證據的功效,並可標示或廣告,但這功效不是屬於治療、矯正人類疾病的醫療效能,並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才能稱作健康食品。

姜至剛提醒,民衆可以透過「小綠人」標章來辨認是否爲健康食品,有小綠人標章的健康食品,不僅得通過國家認證,還得經過安全性、安定性、功效性的試驗或是規格標準已經確定,才能覈准健康食品標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