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症日|鄒小兵:未來10年兒童孤獨症的預後將發生顯著改善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劉欣宇

通訊員 甄曉洲 葉張翔

圖/受訪者提供

“治癒孤獨症孩子,不應該鬍子眉毛一起抓,關鍵要瞄準社交元素。只有讓他們感受到社交互動的快樂,纔有利於幫助他們恢復。”今年4月2日是第15個世界孤獨症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童發育行爲中心舉辦了系列活動,組織14名專家進行了線上義診,方便孤獨症孩子家長免費諮詢。

國內著名的自閉症醫學大咖、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童發育行爲中心學科帶頭人鄒小兵教授以孤獨症孩子自然發展行爲干預爲主旨在該院做重要演講,他表示,未來10年兒童孤獨症的預後將發生顯著的改善,其中,有效的、具備循證依據的孤獨症心理社會干預方法可以成爲一個較好的干預方式。

“干預”要從孤獨症孩子的興趣入手

鄒小兵指出,兒童孤獨症如果能夠早期發現和科學干預,預後效果是相當可觀的,部分輕度孤獨症患者甚至完全可以獨立生活。在活動現場,他強調自然發展行爲干預(NDBI)是最適合於我國的兒童孤獨症干預手段,該干預手段主要指在自然環境(家庭、社區、學校等)中實施。其中,兒童與治療師享有共同決策權,利用自然突發事件,使用各種行爲策略來幫助孤獨症兒童發展適當和必備的生存技能。

據介紹,這裡的“決策權”主要指干預手段要始終追隨孤獨症孩子的興趣。“有一些孤獨症孩子是有表達能力的,他會告訴你他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他想幹什麼不想幹什麼,在這個時候,我們要充分地尊重他們的意見,從孩子的興趣入手,進行相關干預,有計劃、有目標的開展針對性訓練,截至目前,已經在不少孩子身上看到了明顯的效果。”鄒小兵說。

居家日常生活幹預很關鍵

“我們院兒童發育行爲中心的門把手故意設置得很高,1.7米左右,當孩子想要出門時,他就必須來發出一些聲音或動作讓人幫他開門,這就是一種自然情景干預。”鄒小兵表示,家長也可以在孩子生活的家庭、社區等環境裡進行安排、佈置和設計,讓孩子自然產生互動。

他強調,其實從早上起牀到晚上睡覺的家庭日常活動都是干預時機和場所,不過干預還要符合兒童發展規律,比如要與孩子年齡相適應,不要超出他們這個年齡段的認知、行爲模式等。

“需要說明的是,家長的文化水平並不影響家長對自閉症兒童干預方法的學習和運用,家長可通過參與正規訓練班、學習科普課程等方式來提高干預認知和能力。”鄒小兵提醒。

爲什麼尤其家庭這個自然環境的干預效果較好呢?鄒小兵解釋,孤獨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日常生活幹預,可以讓孩子生活中醒着的每一刻都成爲學習時刻,保證了高強度干預,可以取得持續的效果。

另外,在活動現場,鄒小兵還透露他所帶領的中山三院團隊,已經設計了一套AI診斷自閉症行爲的實驗室,自動診斷準確率超過90%,目前正開始融資產業化。(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林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