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全球首創「我視AI魚缸」獲智慧育樂獎
小朋友好奇的與工研院研發的我視AI魚缸互動,相當有趣。(工研院提供/羅浚濱新竹傳真)
工研院運用最新5G、AI人工智慧技術,研發全球首創的「我視AI魚缸」,觀賞者只要靠近魚缸,AI人工智慧即能幫助辨識各種水族生物,對着魚缸比手勢下指令,更能得知魚種的詳細資訊,這項創新技術日前獲得臺灣顯示器產業聯合總會(TDUA)智慧顯示應用大賞「智慧育樂獎」的肯定。
工研院電光系統所經理林鬱欣指出,研發結合人臉辨識技術的「我視AI魚缸」,最困難的是要蒐集大數據資料,因受限攝影機角度、位置和水中折射等關係,在魚缸中看到的魚類影像,跟一般百科圖鑑上的差很多。
爲了讓電腦能判讀魚種,研究員花了大量的時間,拍攝每隻魚的不同角度、面相,再利用AI人工智慧整合各種光線折射和水中景物,最終生成上萬張圖資,魚只辨識準確率可高達98%,成爲目前世界上擁有最佳辨識力的魚類辨識技術。
觀賞者站在魚缸前,系統就能偵測觀賞者視線所看的角度和麪相,藉由魚缸內的攝影機,抓取視線焦點的水中魚種,再從後端大數據資料庫判斷哪種魚後,顯示出魚種名稱在透明魚缸顯示器上。
同時,系統還支援10種以上的手勢辨識,只要變換手勢,也能看到相對應的魚類資訊,像是比出2,可以看到條紋蓋刺魚;比出5,可以看到三點阿波魚,直覺式的互動體驗,讓看展更加生動有趣。
林鬱欣說,即使戴上口罩,眼睛看到哪裡、資訊就秀到哪裡,可滿足小朋友喜歡與水中魚類生物互動的好奇心,這項現代智慧導覽科技,更能解決人工導覽不足的問題。
「我視AI魚缸」6月初在基隆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場館的「潮境智能海洋館」展示,透過虛實融合的沉浸式體驗,提供遊客零接觸,團隊正努力優化技術,期更能輸出至全世界的水族館或博物館,打造智慧化的觀展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