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辛國斌:機器人加快從“擬人”向“類人”進化
機器人的研發、製造、應用越來越成爲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製造業水平的重要標誌。8月19日,2022世界機器人大會領航峰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副部長辛國斌表示,我國機器人產業進入技術創新密集活躍、產品應用深度拓展的發展機遇期。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工業機器人安裝量創下歷史新高,達到48.7萬臺,服務機器人和特種機器人發展也保持強勁勢頭。機器人產業正在迎來創新發展、升級換代的重要機遇期,主要體現在“四個新”上。
第一個“新”是機器人新技術融合躍遷。在人工智能、新型傳感、生物仿生、新材料等多種技術融合驅動下,機器人加速向智能化演進。一方面,3D機器人視覺、知識圖譜等技術與機器人深度融合,大幅提升機器人決策能力。另一方面,多維傳感技術發展促進了機器人感知能力由單一模態向多模態全域感知升級,相關研究機構開發出的觸覺傳感器,可以同時非常靈敏感受到力和形狀的微小變化,研究成果應用將大幅提升機器人感知能力。與此同時,智能仿生材料技術顯著增強了機器人敏銳應對能力,使得機器人能夠針對外部環境及內部狀態的變化,自動做出精準、高效的響應,實現自適應和自修復。
第二個“新”是機器人新產品競相涌現。隨着行業技術持續進步和應用需求不斷挖掘,機器人領域涌現出一批獨具特色、突破傳統作業邊界的新產品,機器人幫助人類征服星辰大海。中國研發自供電軟體機器人,成功挑戰馬裡亞納海溝,實現萬米海底深潛和驅動,在南海海平面以下3000多米實現深海航行。美國毅力號火星車單日最大行駛距離,從一年前100多米進步到現在400多米,可持續穩定地採集火星表面的圖像信息。
當前,機器人成爲疫情防控的生力軍和得力助手,越來越多機器人創新產品投入到核酸採樣、場所消毒、物資配送等疫情防控工作之中,在提高防控效率、減輕人員負擔、減少交叉感染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清華大學研發咽拭子採樣機器人可實現35秒全自動採樣,已進入批量生產出貨階段。同時,機器人加快從“擬人”向“類人”進化,越來越多人型機器人新產品替代人類,在複雜環境下作業,從僅僅擁有人類外形作爲輔助人類生活工作的“擬人”工具,到可以獨立實現工具的“類人”演變。例如人形太空機器人已經會靈活運用電鑽、扳手等工具,替代宇航員完成危險任務。
第三個“新”是機器人新應用深入拓展。在產業數字化轉型的需求牽引下,機器人應用正加快拓展並不斷走向縱深,從工業機器人看,正在從過去主要從事搬運上下料等簡單操作,向裝配、打磨、拋光等高精度、高靈敏精密加工場景擴展。從服務機器人看,自主移動水平快速提升,各種無接觸服務場景應用已經初具規模,京東、美團、沃爾瑪、亞馬遜等企業都推出了無人配送機器人。從特種機器人看,靈活性、機動性貫穿起來,適應複雜環境的能力大大提升。
第四個“新”是機器人新生態互融共生。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機器人企業加快開放合作步伐,全球機器人產業鏈、供應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不斷深化。一方面,國際企業更加深度地融入中國市場。2021年發那科、安川、ABB等國際機器人頭部企業均宣佈,加強部署中國本地化研發和生產,更好地融入中國市場。另一方面,中國企業加快走出去步伐。中國機器人企業出海勢頭強勁,積極進行全球化佈局,合作建立研發中心,減速器、伺服電機等核心零部件企業成功進入國際頭部企業供應鏈體系,合作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此外,科技新勢力加快跨界佈局,互聯網、智能汽車等領域一批科技企業紛紛加大技術研發力度,積極整合產業資源,加快推出創新產品,深度參與到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浪潮中來。
作者:朱文鳳
責編/版式:沈新竹
審覈:申晴
監製:劉啓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