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以昨日之蔡英文 挑戰今日之蔡英文

工商社論

上週末美國政府表示將公佈「美臺貿易談判路徑圖」,進一步推動雙邊經貿關係,隨後我經貿總談判代表鄧振中也指出,「臺美21世紀貿易倡議」將於9月展開實質談判,預期年底會有小範圍的成果,本週四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更發佈新聞稿表示:首輪談判將在今年初秋舉辦。談判之日已然不遠。

臺美貿易談判要談什麼內容,能談什麼,不能談什麼,鄧振中在6月初都已講過了,能談的就是貿易便捷化、農業、標準、國營事業、非市場政策等11個議題,無法談的就是關稅調降,因爲拜登政府尚未獲得國會授權。雖然談判未觸及關稅減讓,但對我國產業、外貿、就業,甚至所得分配必然也會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

經濟學家巴特拉(Ravi Batra)曾指出,經濟學家之所以沒有看出自由貿易的危害,因爲他們談自由貿易時只關注生產力,而忘了所得的變化。巴特拉說的沒錯,自由貿易雖讓業者出口加分,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我們也得開放市場讓外商進來做生意,一來一往,讓有能力出口者獲得更大的舞臺,而無力出口者卻面臨外商兵臨城下,商機拱手讓人的困境,如此一來就會造成貧富差距擴大,所得分配惡化的局面。

對於這一點,總統蔡英文知之甚詳,她於2010年春天與時任總統馬英九辯論兩岸ECFA議題時曾多次強調:「這樣的自由貿易協定將引發臺灣有史以來最大的經濟結構調整,以及最大的財富重新分配。」又說,這樣的調整是最不利弱勢產業、弱勢團體、廣大勞工、受薪階級與農民。這一席論述有其道理,與巴特拉的看法可謂英雄所見略同。

然而,兩岸自由貿易協定會面臨這樣的困境,臺美自由貿易協定何獨不然?但是從今年6月初行政院公佈「臺美21世紀貿易倡議」以來,只見行政院公佈了11個議題,但從未深入闡釋,迄今能明白臺美到底要談什麼的,恐怕沒有幾人。在這種情況下,就算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徵求公衆意見,公衆的論述能否聚焦,最後能否匯聚成談判的籌碼,不無疑問。

事實上,巴特拉憂心的問題,已在臺灣出現,近年我國貧富差距逐年擴大,主計總處日前公佈「2021年家庭收支調查」發現,前20%高所得家庭的可支配所得是後20%的6.15倍,爲十年來新高,與1991年的4.97倍的差距愈來愈大,這說明自由貿易確實會讓富者愈富,窮者愈窮。循此,來日臺灣與美國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FTA),隨着所得、財富重分配,勢必也會對臺灣社會帶來挑戰,以美國國力之強,這個挑戰不容小覷,就以這個燃眉之急的問題而言,政府有何因應之道?

猶記得2010年當年蔡英文挑戰馬英九兩岸自由貿易協定時曾指出:「人民期待,政府在處理這樣一個影響未來臺灣深遠的政策時,能具有民主社會應該有的透明化、跟公共參與的機會。」如今談判的對象雖由大陸轉向美國,這條法則自然也應該適用,然而兩個半月以來,我們似乎沒有看到政府在這個議題上有什麼進一步的論述,與1990年代臺灣爲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天天開新聞吹風會,對外說明相關議題及談判進展,相去甚遠。

所謂透明化、公共參與並不是把議題放在網路平臺就夠了,而是要不斷與國人講解溝通,試想當年加入WTO,若非國貿局天天解釋「最惠國待遇」、「國民待遇」、「防衛措施」、「關稅配額」、「關稅化」等用語,遙遠的專業用語是下不了凡間的,而當人人都不瞭解前方在談些什麼?和自己有什麼關係?如何參與?如何形成共識?最後又如何獲得在野黨的支持?

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與我方總談判代表鄧振中週四同時表示,「臺美21世紀貿易倡議」的首輪談判預計於今年秋天,大約9月舉行,迄今還有些時間,我們盼望政府能把握這段期間,除了與企業、工商團體多溝通,也要花一些時間與那些可能受衝擊最大的弱勢產業、弱勢團體、受薪階級及農民更多交流,並多開新聞吹風會,如此匯聚國人意見上談判桌所力爭的臺美FTA,纔對臺灣有益,倘這些應有的公共參與做得不徹底,日後紛爭必多,如此就算簽了,徒有虛名,又有什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