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氣人”短視頻是在收割觀衆“智商稅”嗎?
渲染家庭矛盾、製造身份對立……據近日《半月談》報道,賣慘不好使了,部分自媒體開始用“氣死人不償命”來收割流量。屏幕裡,雞飛狗跳地上演着讓人咬牙切齒、恨不得“隔着屏幕給兩拳”的人和事,配上“無不良引導,僅供娛樂”等肉眼幾乎看不見的小字。
如今,一些自媒體爲了流量劍走偏鋒,花樣越來越多。各大平臺上,充斥着諸如“婆媳勢不兩立”“保姆虐待孩子”“相親遇到拜金女媽寶男”“遭陌生男子要求陪喝酒”等以“氣人”爲賣點的短視頻、微短劇,瘋狂撩撥網友情緒。這類視頻往往套路相似:樹立一個負面形象當靶子,密集製造衝突和反轉,渲染放大社會矛盾,臺詞“語不驚人死不休”,演員演技了得,讓人難辨真僞。
一個個視頻刷下來,有的觀衆恨不得拍案而起、衝進屏幕主持正義。隨之而來的,還有“坐過山車”般的刺激和爽感,讓一些人慾罷不能。還有人被視頻中的情節戳中了痛點,聯想到自己相似的經歷或感受,負面情緒升騰而起。刷完視頻再看評論區,跟其他看客一起激烈討論,進一步找到共情……莫名的焦慮、敵視、不安等情緒漸漸滋長、蔓延。
跟一位年長同事聊天,聽其抱怨苦這類“氣人”短視頻久矣,後來終於找到“不看對方動態”選項,平臺推送的同類視頻才漸漸少了。越來越多的人發現,這類短視頻是在收割觀衆“智商稅”。
這類“氣人”短視頻在互聯網上肆意蔓延,容易挑動羣體對立,強化焦慮情緒,固化人們的偏見,降低生活的幸福感。畢竟,在算法的“強力”加持下,只要點開一次,同類視頻就會不斷涌來。此外,很多短視頻刻意模糊“擺拍”與“真實”的界限,讓不少網友信以爲真。尤其是未成年人、老年人等很容易被誤導。類似“氣人”視頻的爆火,也給整個行業傳遞了一種錯誤的價值觀:爲了流量可以不擇手段,可以挑戰公序良俗和法律底線——這顯然不是自媒體行業未來應該走的路。
近年來,對於“賣慘”“造假”等不擇手段的吸粉引流行爲,監管部門正在加大治理力度。今年4月,中央網信辦在全國範圍內開展“清朗·整治‘自媒體’無底線博流量”專項行動,“自導自演式造假”“以偏概全設置話題”“違背公序良俗製造人設”等行爲被列爲整治重點。
作爲把關人,短視頻平臺在完善內容審查、加強溯源管理的同時,也要改進算法推薦機制、健全流量分配體系,擴大優質內容的觸達範圍。只有溫暖的、動人的、發人深省的內容多了,獵奇的、低俗的、烏煙瘴氣的視頻才能失去生存空間。
身處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保持警惕,避免沉迷於感官刺激,被“垃圾情緒”牽着鼻子走。互聯網有無數種打開方式,一切都取決於你我的選擇。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