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糧價格睽違13年傳漲 引發地方「2大隱憂」恐影響收入

公糧收購價格已經13年未調整,最近中央傳出可能調漲,臺南後壁是西部最大的稻米產區,消息傳回地方,引發農民及相關業者議論。(本報資料照片)

公糧收購價格已經13年未調整,最近中央傳出可能調漲,臺南後壁是西部最大的稻米產區,消息傳回地方,有人憂心國內公糧價格上漲,恐有利進口米的市場競爭力;也有人擔心,硬質玉米等旱作作物的收購價格,是否須一併檢討,避免最後農民捨棄旱作轉而一窩蜂種稻。

公糧收購分爲3種,「計劃收購」目前每公斤26元、「輔導收購」每公斤23元、「餘糧收購」每公斤21元,距離最近一次調漲爲2011年,公糧收購每公斤增3元並提高烘乾費2元。

近年受到物價上漲等因素影響,許多農民盼凍漲13年的公糧收購價格能調高。立法院經濟委員會5日質詢農業部,多位立委要求提高公糧價格,農業部代理部長陳駿季則允諾1個月內提出方案。

地方推測,由於稻米收成由南到北,最早4月中下旬從屏東開始收割,如果要調高公糧價格,農業部勢必得在這個時間之前定案。

後壁芳榮碾米廠執行長黃麗琴說,對於這消息,她樂觀其成,但仍希望政府能平均看待產業發展,因爲公糧價格上漲,市場售價可能隨之提高,若消費者不買帳,販售自營米的商家或農會豈不是「剉咧等」。

後壁區農會總幹事林怡欣認爲,公糧價格有必要調整,不過幅度要拿捏好,否則適得其反,原本轉作旱作的農民又回頭種稻。

另外,旱作地區的農民也盼硬質玉米或高梁的收購價格能比照調整;鹽水區農會總幹事邱子軒指出,硬質玉米報價收購價格10年沒有調整、從2013年從8元調整到9元保價收購,物價跟人力成本上漲影響農友收益甚至生計。

立委賴惠員表示,一直以來臺灣稻米生產都是供過於求,農業部應整體規畫及考量公糧收購機制,並將雜糧轉作的其他作物所提供農民的收入作爲考量,整體提升農民收入纔是真正重要關鍵,並非純粹的提高公糧收購價格,造成稻米產量增加,稻米價格反而下跌,影響農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