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楹聯讀揚州16|西園曲水門廳

高揚/文

西園曲水是清代揚州北郊二十四景之一,建於清乾隆三十年(1765)。園在北城河北岸,卷石洞天之西,地處護城河、南湖與保障湖水三水匯聚之處。

西園曲水門廳,面北五楹,門楣懸書法家陳叔亮書“西園曲水”大匾,門柱上懸掛之聯爲揚州才女、書畫家李聖和撰書,其字圓勁靈秀,清氣徐來。聯文曰:

以少勝多,瑤草琪花榮四季;

即小觀大,方丈蓬萊見一斑。

這副對聯是對當年坐落於此的盆景園的寫照,頗爲貼切,既切地,又切景。

“以少勝多”,足見揚州盆景的精緻。以棕絲“精扎細剪”的造型方法,如國畫“工筆細描”般的細密風格,使得揚派盆景“嚴整而富有變化,清秀而不失壯觀”。它們講究“樁必古老,以久爲貴;片必平整,以功爲貴”。特色鮮明的揚派盆景,不愧爲全國樹樁盆景五大流派之一。

“即小觀大”,緊扣盆景藝術的特點。這四字彷彿濃縮了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詩意——煙翠三秋色,波濤萬古痕。削成清玉片,截斷碧雲根。風氣通巖穴,苔紋護洞門。三峰具體小,應是華山孫。(《太湖石》)

上聯後一分句中的“瑤草琪花”,亦作“瑤草琪葩”。既可指仙境裡的花草,亦能以此稱珍貴奇異的花草。如“連那瑤草琪花,也分外披拂有致”。(《鏡花緣》第一回)

下聯後一分句裡的“方丈蓬萊”,爲傳說中的神仙三山之二。《史記封禪書》記載:“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去人不遠。”

吟誦此門聯,一方面覺其語意頗佳,另一方面略有遺憾處,此聯上下比間的平仄稍欠和諧,不過,這並不影響遊客們欣賞揚州盆景的興致。盆景起源於中國,以“無聲的詩,立體的畫”飲譽天下。揚州盆景亦稱揚派盆景,是全國五大流派之一,始於隋唐,盛於明清。

揚派盆景分樹樁盆景、山水盆景和水旱盆景等。特別是觀葉類的松柏榆楓、瓜子黃楊等樹樁盆景,可謂獨樹一幟。揚派盆景受揚州明清時期畫風的薰陶,並受古城造園、養花傳統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它仿效名山大川,借鑑山水名畫,方寸之間,意境闊大。造型嚴謹而富有變化,清秀而不失壯觀。“一寸三彎,功在剪扎”。品種多達五、六十種,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如今,揚州盆景園已經搬遷到瘦西湖的萬花園景區,陳列有上千只盆景,高低錯落,左右呼應。有的在綠蔭草坪上被曲徑環抱;有的在石几藤架上被柵欄緊護;有的在鮮花叢中盡顯風流;還有的在花牆內猶抱琵琶半遮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