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押不到題!”廣州中考第二天,月背登陸、廣東美術館新館等“新料”入考題

7月1日,廣州市中考第二天,迎來數學、道德與法治和歷史科目的考試。

三科試題貫穿情景化問題,身高和腳長、登陸月球、中法交流、廣州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廣東美術館白鵝潭館區免費開放、國內首創5G超遠程機器人肝膽手術等素材都入了考題。多位考生用“有新意”來形容第二日的試題,直呼“根本押不到題”。

數學考生:基礎題多,出題新穎

對於上午的數學考試,不少考生認爲絕大部分題目都較基礎,輕鬆完成。“往年第23題都是考圓等幾何知識,比較難,我是做不出來的,但今年的題目我輕而易舉做出來了!”一名女生高興地說。

一名考生則對考察對稱軸的第2題印象深刻:“這道題非常新穎,我平時做過很多對稱軸的題目,但今天看到這道題並不會,真的意想不到。”

在廣州市南武中學(嶺南畫派紀念校區)考點外看到,大部分走出考場的考生都一臉輕鬆。“感覺這次數學挺簡單的,除了後面兩道壓軸題要多思考一下,其他題都比較基礎。”

廣州市海珠區六中珠江中學的石同學表示,他印象比較深的是第23題,以身高和腳長之間存在的近似函數關係爲背景來建立函數模型並應用,“這道題比較生活化,需要我們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生活實際的問題。”

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考點考生李同學告訴記者:“有幾道題目以人工智能和嫦娥六號成功登陸月球背面爲背景,出題很新穎。後面一道大題要動一下腦筋,因爲需要結合函數模型,總體來說都是平時有練習過的。”

專家解析:多個維度考查學生準確理解和靈活運用

廣州名校一線教學數學名師分析,2024年廣州市中考數學聚焦主幹知識內容和重要原理、方法,全面考查數學核心素養,從多個維度切入考查學生對必備知識的準確理解和靈活運用。

如第15題考查方程思想,第16題考查分類討論思想,第23題考查數學建模的思想,第8、16、25題考查數形結合思想,第7、25題考查轉化思想等。在第10、16、24、25題的位置設置了考查學生“四基”“四能”的綜合探究性問題,全面考查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數學學習能力。

此外,試題關注日常生活實際情況和國家前沿科學技術發展,設計有特色、有背景、有價值的實際問題,考查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

如第5題以公園用地面積統計分析爲背景,考查學生通過統計圖表獲取信息、加工信息以及推理論證的能力;第12題以電阻、電流和電壓之間的關係爲背景,體現跨學科的綜合性,凸顯因式分解的應用價值,注重各類基礎知識的融會貫通;

第21題以人工智能和提問能力爲背景,考查學生對統計思想、概率意義的理解,以及運用列舉法求概率方法的掌握;第23題以身高和腳長之間存在的近似函數關係爲背景,學生需要根據數據選擇、擬合,建立函數模型並應用,經歷了問題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的過程,增強了試題的綜合性和應用性。

歷史考生:沒有論述題 “反押題”

在天河區駿景中學考點,郝同學對記者提到今年的歷史考試最大的變化是“沒有論述題”,旁邊的同學隨即附和,表示歷史考題較爲新穎,且相比古代史更多考察了近代史的部分。

多名考生都提到,歷史卷出了一道關於中法交流的題目,要求考生擬書名、寫三個章節,這是平時模考中沒有練過的。

六中珠江中學的石同學則表示,這次考歷史感覺在考道法,“主觀題答了很多政治的內容。”

李同學表示:“今年的歷史有點出乎意料,考的都是自己沒有怎麼準備的,有一點‘反押題’。”

專家解析:試題注重問題情境的真實性、生動性

廣州名校一線教學歷史名師分析,試題注重問題情境的真實性、生動性,突出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考查。如試題選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四大早期都邑性遺址”之一的山西陶寺遺址,引導學生了解新石器時代的社會發展狀況。又如試題還以元代壁畫《唐僧取經歸來圖》爲情境,生動再現了唐僧、孫悟空等文學形象,通過對元代壁畫與明朝小說《西遊記》關係的考查,引導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發展與變遷。

今年適逢中法建交60週年,試題以中法兩國在清朝時期的交往爲情境,描述了中法兩國不遠萬里的持續交流歷史,突顯了“文明因交流而精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

道德與法治考生:要了解廣州

道法考卷最後一道小論文要求考生以“上好思政課”爲主題展開寫作,給的材料不多,僅有三句話,讓不少考生感到不知如何下筆。

廣東實驗中學一名考生分析認爲,通過中考考題可看出,道法考試迴歸課本,材料也較創新,刻意押題押中難度較大,下一屆考生還是應該夯實基礎、重視課本。這名考生特別提到,無論是歷史還是道法,都注重考生是否關注、瞭解廣州,因此,多瞭解廣州這座城市的過去和現在,對應對中考都大有裨益。

專家解析:不記考不了、只記考不高

廣州名校一線教學道法名師分析,廣州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廣東美術館白鵝潭館區免費開放、國內首創5G超遠程機器人肝膽手術等素材都入了考題。

試題創設以真實生活爲核心的結構化情境,關注以大概念爲核心的結構化知識,設計富有梯度的進階問題,考查考生在任務完成中展現出的認識、認可、認同、認定的不同水平。

試題避免純記憶性內容考查,把考生從死記硬背、生搬硬套中解脫出來,倡導不記考不了、只記考不高,引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改革,促進學生學習減負提質增效,發揮好考試對教學正向引導的指揮棒作用。

統籌 記者 蔣雋文、圖 記者 王沫依 崔文燦 秦小杰 何寧 蔣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