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中國詩詞大會挑點兒刺
2021年第十六期(總第489期)
過年期間,初二晚上陪着孩子一起看了中國詩詞大會第六季第一期的節目。
孩子看得很開心,雖然他會背誦的詩歌不多,但因爲可以跟着猜猜看,所以覺得很有意思。而我,作爲語文老師,難免要用更爲審視,更爲挑剔的眼光去看這檔節目,這也是一種職業病吧。
下面,我就給這一季的詩詞大會挑點兒刺。主要涉及到三個方面。
一、兩位選手的讀音
二、點評嘉賓的點評
二、節目本身的瑕疵
一、兩位選手的讀音
節目中,每位選手出場,都要朗誦兩句定場詩。其中有兩位選手在朗誦定場詩時,讀音出錯了。
選手在讀第一句詩時,將“還”讀成了huán,將“勁”讀成了jìn。正確的讀音應該是hái和jìng。
“還”在本句中應該理解爲“仍舊,依然”,在這個義項之下的讀音,應該是hái,而不是huán。在此義項之下常見的古詩有“歸來頭白還戍邊”“往往取酒還獨傾”等。
只有“還”作爲“回,歸”解釋時,纔讀作huán。在此義項之下常見的古詩有“千里江陵一日還”“青春作伴好還鄉”“不破樓蘭終不還”等。
當然,在具體的詩句中讀“hái”亦或是讀“huán”,因爲押韻、習慣、古音等多種因素,每個人讀得可能不太一樣,不過以《現代漢語詞典》之標準讀音,還是有必要有所區分。
“堅勁”的意思應該是“堅強有力”,而在這個義項下,應該讀爲“jìng”。在此義項下常見的古詩有“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唐·李世民 《賜蕭瑀》)”“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魏晉·劉楨《贈從弟》)”等。而只有表示“力氣,力量”纔讀爲“勁”,比如,“有多大勁使多大勁。”在古詩中“勁”多用“堅強有力”這個義項,所以大多應該讀爲jìng。
選手在讀“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時,將“教”讀成了jiāo,正確讀音應該是jiào。這裡“教”的意思應該是“讓”或“令”,“不教胡馬度陰山”的意思就是“不讓胡人的鐵騎越過陰山(進犯邊境)”。
唐代詩人張籍有一首名爲《梅溪》的五言絕句:“自愛新梅好,行尋一徑斜。不教人掃石,恐損落來花。”這首詩中的“不教人掃石”裡的“不教”正是“不讓”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不要讓人清掃石階,因爲恐怕損傷了那落下的花瓣。”
在白居易的名作《長恨歌》中有“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這兩句詩有另外一個版本作“但令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正好這裡的“教”就解釋爲“令”。所以纔出現這個異文。在這個語境之中,“教”也應該讀四聲,而不是一聲。
以上兩位選手所引用的詩句,恰好都是小學教材中出現的古詩,有必要在發音上糾正一下。以免給小學生造成不良影響。
當然,主持人如果直接糾正,可能會有一點兒尷尬。不過,如果主持人在兩位選手讀錯的時候,能夠用正確的讀音再重複一下這兩句詩,委婉地暗中糾正一下可能效果會更好。
當然,也並不僅僅是因爲小學階段的古詩,就需要在發音上深究。任何古詩,都應該有意識關注一下讀音,關注讀音,不是單純揪住發音不放,而是因爲讀音和意思的理解密切相關。有時候,讀音錯了,是因爲意思上理解錯了,因爲意思理解錯了,於是讀音跟着就錯了。
在這一季詩詞大會中的第一個問題,就問到了“鵝鵝鵝,曲項向天歌”中的“曲”應該是讀作qū還是讀作qǔ。既然這檔節目以此作爲測試題,來表示對詩詞讀音的重視,那麼選手在引用詩詞讀錯字音時候,就應該有意識地糾正一下。
值得注意的是,這位男選手在第二次引用到“不教胡馬度陰山”時,就把這個“教”的讀音讀對了。這背後發生了什麼,我無從知曉。但在這樣一檔詩詞節目中,讀準字音還是很有必要的,畢竟有很多學生關注這個節目呢。
二、點評嘉賓的點評
接下來說說蒙曼和康震兩位老師點評中的一點兒瑕疵。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這句中的“曲”讀作什麼的測試題,有二十幾位百人團的選手答錯。蒙曼老師在點評時,說除了“歌曲”之曲qǔ,剩下的都讀“qū”。主持人龍洋補充道“跟音樂有關的時候讀qǔ,彎曲的時候讀qū。
應該說這兩個說法從口語表達上都沒有太大問題,但是如果要求更嚴謹一些,卻有一定瑕疵。除了“歌曲”之“曲”之外,“元曲”也讀作qǔ,元曲不是歌曲,而是一種文學體裁,但和音樂有關,所以龍洋的表達更嚴謹一些。
龍洋說“彎曲”讀“qū”沒問題,但實際上除此之外,“酒麴”也讀qū,這時候就和“彎曲”沒有關係,而是“釀酒或制醬時引起發酵的東西”。
作爲語文老師,我從學生學習的角度講,更關注兩個點,一方面要在具體的語境中解釋問題,另外一方面要從這個具體語境中跳出來,總結一些規律。
蒙曼老師和主持人在解說“曲項向天歌”的“曲”的讀音時,都沒有非常明確地聯繫這句詩。應該和這句詩聯繫起來,講明這句詩的意思,然後再說清在這個義項之下讀什麼音,最後擴展開來說一點兒“曲”這個多音字的發音規律,這樣可能就更完美了。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中的“杜鵑”是“杜鵑鳥”還是“杜鵑花”這個問題,康震老師在講完了“望帝春心”之後,又補充了一句,“再說這杜鵑不是鳥字邊嗎”?以此來強調“杜鵑”應該是鳥,主持人龍洋接着這個話頭調侃答錯的二十多位選手就像這小鳥一樣飛走了。
我以爲在一般的對話中,這樣說是可以的。但是,更嚴謹一些,不能只是說“杜鵑”是鳥字邊,所以一定是鳥,而不是花。作爲一個知識類的節目,還有必要再擴展一點兒,更嚴謹一些。
比如,可以補充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詩句“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與“望帝春心託杜鵑”形成呼應,強調這句詩中的杜鵑是鳥類,由此擴展出“杜鵑啼血”這一典故。
與此同時,還應該補充說一說,杜鵑不僅是鳥,也是花。而且,在古詩中,杜鵑花也經常出現,不但經常出現,甚至還和杜鵑鳥一起出現。
比如,李白的《宣城見杜鵑花》:“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這裡的“子規”就是杜鵑鳥的別稱。
又比如,唐代詩人張祜《溪上小齋》中就有“杜鵑花落杜鵑叫,烏臼葉生烏臼啼”這樣的詩句,前一句詩中既有杜鵑花又有杜鵑鳥,後一句詩中既有烏臼樹又有烏臼鳥。
可見,杜鵑作爲鳥名和花名在古詩中都很常見。那麼,“杜鵑鳥”和“杜鵑花”這兩個名字有什麼關係呢?
據說是先有杜鵑鳥,再有杜鵑花,“相傳,古有杜鵑鳥,日夜哀鳴而咯血,染紅遍山的花朵,因而得名。”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而已。
南宋詩人楊萬里《曉行道旁杜鵑花》:“泣露啼紅作麼生,開時偏值杜鵑聲。杜鵑口血能多少,不是徵人淚滴成。”在相當程度上揭示了這種動物和植物的關係。
即使你不知道杜鵑花,也一定聽過這首歌:“若要盼得喲紅軍來,嶺上開遍喲映山紅。”電影《閃閃的紅星》中的歌曲,這裡的映山紅就是杜鵑花。
杜鵑鳥有別名,杜鵑花也有別名。而且,它們的別名都還不止我前面提到的這幾個,你還知道它們有什麼樣的別名嗎?
三、節目本身的瑕疵
節目在第一輪問答中,幾乎每個問題嘉賓都有點評。要通過嘉賓的點評,讓觀衆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這是一個很好的文化傳播方式。但是,也有個別應該點評的詩句上卻沒有點評。
比如:“無爲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這句詩中的最末一個字,應該是“巾”還是“襟”,這個問題有很多選手答錯,相信很多觀衆也會有疑惑。我以爲嘉賓應該對此有所解說。
不過,既然節目中嘉賓沒有解說這個問題,我就嘗試着在本中稍稍解說一下。
先從“巾”字說起,巾是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布巾下垂之形。本義:佩巾,拭布,相當於現在的手巾。
那麼,“襟”又是什麼意思呢?形聲。從衣,禁聲。本義:古代指衣的交領。後指衣的前幅。
那麼,到底是“淚沾巾”還是“淚沾襟”呢?事實上,在古詩詞中兩者都有。
比如:
這兩首詩中用的是“沾巾”。
這兩首詩中用的是“沾襟”。
事實上,用到“沾巾”或者“沾襟”的古詩非常之多,畢竟,流淚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情緒表達。甚至,有一些詩中,“沾巾”或者“沾襟”兩個詞同時出現。
比如:漢代張衡的《四愁詩》,這首詩中“沾巾”或者“沾襟”兩個詞就同時出現了。
再比如:杜甫的《遣興》一詩中有“拭淚沾襟血,梳頭滿面絲”之句,這句詩有另外一個版本的異文:“拭淚沾巾血,梳頭滿面絲”。說明有人認爲在這個語境中可以用“沾襟”,也有人認爲應該用“沾巾”。
那麼,“無爲在歧路,兒女共沾巾”中,爲什麼必須要用“巾”,而不用“襟”呢?
這裡就需要由“巾”的本義瞭解“佩巾”這一概念。
原來,佩巾是古代女子外出時繫於腰左的拭巾。而王勃的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無爲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正是在說,因爲“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所以不要像多情的青年男女那樣,在分別的時候哭哭啼啼,沾溼了佩巾。
想象一下這個場景,能夠很清楚地腦補出依依不捨的青年男女互相用佩巾擦拭眼淚的情形,而如果是撩起衣襟互相擦拭眼淚,則有一點兒辣眼睛。
除了“兒女共沾巾”沒有解釋爲什麼是“巾”,而不是“襟”之外,還有另外一句詩也存疑。那就是王冕的《墨梅》一詩。
在詩詞大會中,根據所給情境和關鍵詞猜詩這一環節中,在考到《墨梅》一詩時,給出的是“不要人誇顏色好”。
雖然康震老師在後面的點評中說到《墨梅》這首詩有多個不同的版本,並且,提到“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還有另外一個版本,王冕曾經在題畫時寫作“只流清氣滿乾坤”。但康老師沒有提到,還有另外一個常見的版本就是“不要人誇好顏色”。
在小學教材中,所選《墨梅》詩是“不要人誇好顏色”,而且,我相信入選教材中的這首詩,也有相應的權威版本的出處。查閱一下《全元詩》,所選《墨梅》一詩也作“不要人誇好顏色”,而不是“不要人誇顏色好”。
個人所見有限,不知道這個“不要人誇顏色好”這個版本是否也有權威的出處。如果沒有,建議還是要用“不要人誇好顏色”這個更爲通行的版本,免得給小學生學習這首詩歌的時候造成不必要的干擾,造成不必要的混淆。
雖然我指出了這些小毛病,甚至細看節目可能還不止於此,但是《詩詞大會》作爲一檔大型的文化益智類節目,還是值得一看的,我所言的不過白璧微瑕而已。
以上所提挑出的幾個小刺,你可能認爲這是語文老師職業病發作,有一點兒雞蛋裡挑骨頭的意味。不過,既然是一檔文化益智節目,是不是應該精益求精,更能禁得起挑剔爲好呢?
圖片來自網絡,如涉版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