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畢業季的年輕人提建議 先看下達克效應
小M是心理學系研究生,進入畢業季,各路親朋好友都在詢問她的打算,免不了高談闊論一番,對她的計劃進行指導、糾正,即便他們並不瞭解她的專業到底在學什麼,更不知道這一行業的就業市場。還有一位親戚沒有徵得小M同意,就大包大攬說已經爲她聯繫好了朋友的小公司,回頭直接辦手續就好了……
無獨有偶,小M的弟弟今年高考完,他的志願也同樣收到親戚們的關切,這個說一定要報金融,那個說以後要當醫生,雖然這些親朋中並沒有人學金融、當醫生……
有一天跟親戚們聊完後,姐弟倆對視一眼,彼此都在眼神中讀出了這樣一句話:我知道他們都是好意,但這些“外行的幫助”對我沒什麼用啊……
越“外行”,越“自信”
生活中我們往往會發現,真正的“內行”給別人提建議,常常會注意所說內容和表達上的客觀性,而越是“外行人”,越容易表現得格外“自信”,而這是有心理學原因的。
越是不瞭解相關知識,越容易憑藉想象,在自己欠考慮時做決定,並在此基礎上得出錯誤的結論。而且,他可能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好心卻提出了錯誤的建議。這種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的效應被稱爲“達克效應”(D-K effect, 全稱Dunning-Kruger effect),是由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心理學家Dunning和Kruger發現命名的。
Dunning和Kruger讓人們參加幽默、語法、邏輯等方面的測試,結果發現,得分最低的四分之一參與者往往會嚴重高估他們的測試成績。比如,儘管他們的測試成績排在倒數10%左右,他們卻會覺得自己能排在中游偏上的位置。
爲什麼不懂的人反而會更自信呢?心理學家認爲,這是因爲這一部分人缺少一種關鍵的“元認知”能力,在自己表現不佳的時候無法退一步思考,看清自己的真實表現、認清自己的真實不足,反而自我感覺過於良好。
搜索一下,讓我們誤以爲自己知道了
不過,“達克效應”的研究中,參與者們做的測試是幽默、語法、邏輯這些人人都會用到的能力,每個人多少都會有一些,對自己自信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專業知識領域,外行們本來毫不瞭解,爲什麼親戚們還會那麼自信能指導小M姐弟呢?
這也許與互聯網的發展密切相關。心理學家通過梳理30年的文獻發現,儘管人們越來越熟悉計算機,但他們嚴重依賴搜索引擎,經常“瀏覽”信息而不是“閱讀”信息,也就是說,他們只是看到了網上的內容,但並沒具備評估對這些內容的分析能力。
網絡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是把海量的信息鋪在了人們面前,這讓人們產生“我什麼都知道”的錯覺,畢竟搜索引擎都打出了“搜索一下,你就知道”的口號,人們只要知道信息保存的路徑,就可以通過這些外部的路徑即時搜到想要的信息,而不需要記憶、理解信息的內容。
但很顯然,這樣的“知道”並不是真正的知道。也許親戚們可以複述幾句他在網上看到的分析,對選專業、找工作發表幾句見解,但如果追問下去,他們就答不上來了。
如何把建議提到別人心坎兒上
“爲什麼TA明明那麼普通,卻那麼自信”這句話曾引起了網友們的極大爭議,但一番討論過後,大家都意識到,“普通”或“自信”本身並不招人討厭,親戚給自己提建議原本出於熱心,但如果明明不瞭解還過度強勢,就會讓人反感了。
如何把建議提到別人心坎兒裡?如果自己是某方面的專家,那提出的見解肯定會被奉爲圭臬,如果不是專家,該怎麼說話呢?
首先,提意見之前要對自身有基本的瞭解。Dunning和Kruger發現,“能力不足”和“招搖自大”可以同時得到改善。在研究者給參與實驗的人們提供培訓,提升他們的技能後,在他們測試成績變好的同時,他們的“自大”程度也會降低。能力的提升促進了元認知能力的提升,有助於人們認識到自己能力的侷限性。
就像古希臘哲學家芝諾曾說的那樣:“人的知識就好比一個圓圈,圓圈裡面是已知的,圓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圓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保持對世界的學習,就能保持對世界的敬畏,就能認識到自己的普通和不足,指導別人時也更謹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