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p Year」青年壯遊 劉鬆旺重新找到自我

中興大學企管系學生劉鬆旺。(林志成攝)

就讀中興大學企管系的劉鬆旺原是亞洲大學學生,卻因迷失自我,讓自己從領取獎學金的優秀學生,到被當太多科而休學。休學後透過1年又14天的「壯遊年」(Gap Year),以及1年的花蓮偏鄉學校替代役,讓他重新確立未來的志向,期勉自己未來能賺更多錢,幫助偏鄉的孩子們。(黃世麒攝)

就讀南藝大材創系的莊孟蓁(右)、劉子瑜(中後)、許雅惠(中前)、王莉茵(左)組成「M.A.D. Markers」團隊,藉由探訪地方工作室,瞭解傳統工藝的創作理念、技藝,讓更多人瞭解逐漸消逝的傳統工藝藝術。(黃世麒攝)

鄭名祐透過第1間東南亞書店、2個社區營造模範社區、3間臺灣關心東南亞族羣團體的「1+2+3計劃」,希望讓臺灣人更加認識來自東南亞的朋友們。(黃世麒攝)

臺南大學學生劉婷嘉(右)、交通大學學生陳祈安(左)等8位學生組成「星野行」團隊,走訪全臺各地都市、鄉村、海邊及離島,蒐集光害相關資訊並拍攝遭光污染危害的照片及影片,透過星空導覽方式讓民衆重視光害問題。(黃世麒攝)

23歲的劉鬆旺,之前就讀亞洲大學商品設計系時,因爲忙着夜衝、夜唱,大一下學期就3分之2學分被當而讀不下去。他記得,當時絕大多數科目不及格,只有「服務學習」分數最高,這成爲他立志要賺大錢投身公益的驅動力。

教育部青年署今天舉辦「壯遊體驗學習成果分享會」,邀請劉鬆旺分享他的學習故事。劉鬆旺說,當時服務學習課程主要是在假日帶小朋友的營隊,就有小朋友問他「你夢想是什麼」,他想了好一陣子回答「我沒有夢想」,離開亞洲大學後,他決定追求自己的夢想。

劉鬆旺指出,後來他到工地打工,並參加臺中杯創意大賽且獲獎,證實不在學校自己仍有實力。半年後,他到花蓮秀林國中當教育替代役,爲學生課輔;當完兵,他到尼泊爾擔任國際志工。從那時候起,他確定了自己人生方向,就是要賺大錢,然後從事公益。

劉鬆旺努力讀書考上中興大學企管系,並在去年及今年暑假到菲律賓及蒙古擔任志工。他表示,要用企管系所學知識來創業,賺了錢後投身公益,協助小朋友都有食物吃,而且被關心及被愛。

此外,現在就讀交大資工系的陳祈安及臺南大學行政管理系的劉婷嘉等8人,原本是臺中女中天文社成員,他們發現臺灣的光害嚴重,因此提出「星的計劃X新的開始」計劃,走訪大都市、鄉村、海邊、山區及離島,拍攝一日之間的天空之美,希望喚起國人對光害問題的重視。

陳祈安表示,他們是天文社成員,時常在都會及平地看不到星空,因此必須不斷往高山走;而且,都市若光害問題嚴重,也會影響市民的睡眠。因此,他們透過拍攝宣傳光污染危害的影片,使大家重視星空。

教育部長潘文忠表示,現在許多大學生畢業後進入職場,仍然相當迷惘,老是覺得「英雄無用武之地」。他鼓勵學生要有夢想,而且勇於去築夢,如果中途離開學校一、二年後能確定自己想要什麼,那也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