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車站校正迴歸 史哲臉書開講

經過19年的等待,現在由中山路已可清楚見到幾乎回到中軸線上的高雄車站。(摘自高雄巿副巿長史哲臉書)

事隔19年,歷史建築高雄車站將在9月26日以前「校正迴歸」,值此高雄重大歷史時刻,副巿長史哲透過臉書,開啓一系列高雄車站回家話題,要喚醒高雄人獨有的車站記憶,並以「城市中軸線的發展:空間紋理背後的秩序」做第1講。

史哲說,1930年代規畫出來的高雄都市計劃,是以車站爲城市核心,交通網絡以車站爲中心向外幅散,並以50米寬的三線道路作爲新車站的聯外要道,栽種上南國特有的椰子樹,營造出氣勢恢宏的高雄新門戶之感。

他提到,高雄於1908年「打狗市街計劃」引進棋盤方格的都市街道,1936年高雄州公佈大高雄都市計劃,新的高雄車站被規畫在當時的大港莊,坐落在南北縱軸端點。不管是實質空間或是市民精神記憶,都是這個城市的樞紐。

1941年高雄火車站啓用,車站樣式一般習稱爲帝冠式建築,醒目的屋頂是它的特徵,擁有東西方經典的建築語彙,挑高的大廳營造出現代都市門戶的空間秩序,整體建築遠觀就像一個「高」字,成爲呼應高雄名稱的標記。

高雄車站經歷二次世界大戰、戰後復原重建,當年高雄還是臺灣唯一一座被鐵道L型切割的城市,1999年高雄鐵路地下化計劃提出,高雄車站曾被討論是否要保留?最後決定於2002年由1941年當初興建的清水建設回來負責東移。

史哲說,經過19年的等待,高雄車站再過幾天將遷回原位,回到都市軸線上。他認爲,一座車站是城市精神的表徵,它彙集了南來北往的旅人,是認識一個城市的第一個地方;不僅是一座城市的舞臺,也展現了這座城市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