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優、特備受青睞 從消博會看消費新趨勢

圖①:5月10日,參展商工作人員(右)向觀衆介紹產品

本報記者 張武軍

圖②:5月9日,上海館內,一些繪畫消費品引起小朋友們的關注。

圖③:5月9日,湖北館內,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音樂科技團隊自主研發的“海百合”智能音樂機器人正在用揚琴演奏中國古典民樂,吸引觀衆駐足觀看。

圖④: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展館外景。

本報記者 張武軍攝

邀八方來客,匯全球精品。5月7日至10日,由商務部海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首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在海南海口市精彩亮相。來自70個國家和地區的1505家企業參展、2628個消費精品品牌展出;各類採購商和專業觀衆數量超過3萬人,進場觀衆超過24萬人次。

在這場碩果累累、熱鬧非凡的消費盛會上,衆多來自國內外的“高、新、優、特”產品集中亮相、備受消費者青睞,折射出我國消費升級的一些新趨勢

高——

品牌雲集,中高端消費勢頭旺

“我就是奔着這款高端產品來的!在消博會上就能買到,再也不用‘海淘’了。”聽說戴爾帶着“外星人”(ALIENWARE)電腦參展,江蘇南京的“95後”李明東訂了一張消博會門票,興沖沖趕來體驗

“作爲一名遊戲‘發燒友’,對戴爾的高端新品早有耳聞。”盯着展位上帶有“外星人”頭像標誌的54.6英寸OLED電競顯示屏,李明東難掩激動:“2019年我就入手了一款‘外星人’電腦,這次推出的新品看上去更酷炫!”

光看還不夠,李明東向工作人員詳細諮詢,並進行了實際操作體驗:超窄邊框、至薄處僅12毫米、高刷新低藍光屏、響應僅需0.5毫秒……一通操作下來,李明東很滿意,直奔服務檯下單購買。

首屆消博會上,戴爾科技集團攜旗下“外星人”新品亮相,不少像李明東那樣的擁躉開啓了“買買買”的模式。

“每天都要接待幾十名觀衆,基本都是衝着我們的高端商品來的。”戴爾展臺遊戲區工作人員張偉璐說,除了超大屏的遊戲臺式機,戴爾還推出了“外星人”銳龍版遊戲筆記本,在顯卡、內存等方面進行了升級,同時配備智動能技術平臺、機械鍵盤、小尺寸氮化鎵適配器等諸多高科技元素,受到熱烈歡迎。

“中國消費市場對中高端產品的需求十分強烈。”戴爾科技集團全球副總裁周兵說,本屆消博會是戴爾首次大規模集中展示高端產品。戴爾希望通過聚焦中國消費者的中高端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發設計,更好滿足中國消費者需求。

戴爾的感受,正是當前我國消費升級趨勢的生動寫照。隨着中國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大關,中國消費者的眼光、品位越來越高,從“買得到”向“買得好”升級,推升了中高端消費品的市場需求。

順應這一消費新趨勢,海南離島免稅政策進行了相應調整。如今,海南離島免稅購物限額由2011年的每人每年5000元逐步提高到10萬元;商品品種由最初的18種擴大到現在的45種,增加了首飾手錶箱包服裝、電子產品等品類的中高端品牌。消費者不出國門,就能買到更多全球中高端產品。

海南省商務廳發佈的數據顯示,在離島免稅消費方面,2020年,在海外消費佔比較高的手錶首飾、箱包服飾、鞋帽皮具等高檔商品銷量大漲,年銷售額同比增長2.5倍。8000元以上免稅品銷售額比重由過去的約18%提高到現在的25%以上。免稅店人均購物金額從2011年的不足2000元增加到目前的近1萬元。

新——

首發首展,新品消費前景好

“試試我們的新款漱口水產品,效果很棒哦!”在消博會生活時尚展區,強生展櫃上發佈的新品漱口水吸引了不少觀衆圍觀。

小小的漱口水,背後有一個值得說道的研發故事。

“這款漱口水完全基於中國消費者的喜好而開發,對強生來說是一次全新的嘗試。”強生展臺工作人員介紹,2017年,強生利用平臺大數據瞭解到中國消費者對漱口水產品需求的反饋,決定嘗試用“反向定製”的方式研發新品。

新品開發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一般來說,強生一款普通產品平均開發週期是24個月。而針對中國市場的新款漱口水,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從新配方研發到產品上市僅用5個月,創造了強生旗下全新進口產品上市流程的最快紀錄。

研發過程爲何如此之快?

“中國消費升級不斷提速,每分每秒都有新品出現,機會就在須臾間,不快怎麼跟得上!” 強生消費品中國區總裁汪軼說

這麼快研發出的產品,市場反應如何?

“我們想到能火,沒想到這麼火!”汪軼說,這款快速研發面世的新品,在線上線下銷售十分火爆。

在消博會這個以“新消費、新平臺、新機遇”爲主題的盛會上,很多像強生漱口水那樣的國際新鮮、潮流商品首發首秀。4天時間裡,來自全球的參展商馬不停蹄舉辦80多場首發首秀活動,帶來新產品、新科技、新服務及新理念,涵蓋服飾箱包、美妝用品、食品酒飲、珠寶鑽石等幾十個品類,吸引了一大批消費者的目光。

“從首屆消博會新品消費的火爆場面,可以看出我國消費市場的新趨勢。”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流通與消費研究所所長董超說,近年來,我國消費者的消費需求越來越呈現個性化、多樣化趨勢,產品升級迭代不斷加速,相關新產品、新服務消費快速增長。

“長遠看,新品消費趨勢還會持續下去,在國際品牌持續‘上新’的同時,國內生產企業也應通過設立自主品牌或與國內流通企業合作設立品牌等方式,豐富新品供給。”董超說。

優——

質量更高,優質消費是主流

“這些服裝都是可以私人定製的,像這件紗裙,定製價格在3000元到5000元。”在首屆消博會國內展區海南館,海南錦繡織貝有限公司總經理滕若鑌向記者介紹點綴着黎族元素圖案的長衫。雅緻的造型、古樸的顏色、民族元素的點綴、優良的材質,吸引不少觀衆駐足詢問。

4天,近5000人諮詢合作!作爲海南館黎錦專區指定參展企業,錦繡織貝有限公司在消博會上共展出6大類50餘樣產品,涵蓋服裝、配飾和文創產品等。“擱以前,黎錦產品能這麼受歡迎是想都不敢想的!”滕若鑌感嘆。

黎族織錦,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爲古老的棉紡織染繡技藝之一,被稱爲中國紡織業的“活化石”。因傳統黎錦的製作需純手工完成,工藝繁複,製作過程漫長,一直難以普及。

“更重要的是,工藝不夠精細和標準化,難以滿足消費者優質消費的需求。”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織錦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沈蓓介紹,傳統黎錦用的原材料加工精細程度不夠,織娘工藝水平不一,而對於面向消費者的產品而言,即使是1平方釐米的布料上有多少針腳這樣的細節,都可能影響消費者的體驗。

提升工藝水平、提高產品質量成爲市場競爭的關鍵!“伴隨消費升級,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看重商品品質,這對國內企業來說是彎道超車的好機會。”滕若鑌說

市場需要優質的產品,企業也可以藉助市場力量提升黎錦織造。

一方面,收藏民間作品採集黎錦紋樣,與非遺傳承人合作提升工藝水平;另一方面,整合研發團隊資源,帶動本地黎族織娘提升織造技藝。藉助海南省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搶救保護項目,錦繡織貝有限公司對黎族傳統手工紡線、植物染色、底料布匹織造等工藝流程和相關織繡工具進行了記錄和學習,並收集了大量數據和資料,前後有6個團隊近百人蔘與,培養了一批刺繡人才

這樣一來,黎錦不斷提高產品品質,不僅打開了國內市場,也正在走向國際市場。“我們與上海、北京等國內著名服裝學院以及韓國、德國等國際著名設計機構建立緊密合作關係,藉助專業團隊力量研發出飾品系列、旅行揹包系列、茶具系列、服裝系列等產品,受到國內外消費者的高度認可。”滕若鑌說。

特——

國貨走俏,特色消費成時尚

“猜猜,這是哪家手錶?”

“想不到吧,這是海鷗牌手錶。”

在消博會復星展位上,一位觀衆正將拍攝的海鷗手錶照片發到微信羣,與家人分享看展新鮮事。“這款手錶懷舊又新潮,沒想到海鷗表也有這麼多豐富款式。”他說。

讓不少觀衆駐足觀賞的海鷗手錶,出自天津海鷗表業集團公司(原天津手錶廠)。1955年,4名鐘錶匠在華威鍾廠(天津海鷗表業集團前身)2樓,造出中國第一隻手錶,結束了中國“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歷史。

海鷗表展臺的左邊,上海表展臺同樣聚集了不少目光。“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手錶作爲‘三轉一響’老四樣之一,是每個家庭都希望擁有的消費品之一。海鷗表、上海表是那個年代家喻戶曉的國產腕錶品牌,能擁有一塊這樣的手錶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正在試戴上海表的觀衆楊宇和記者聊了起來,“上世紀90年代後,許多國際腕錶品牌涌入中國,一些國產品牌遭遇困難。今天看到這些老字號重煥生機,真是欣慰又自豪!”

據展臺工作人員介紹,不僅中老年參展觀衆對海鷗表、上海表青睞有加,很多年輕消費者也對老字號腕錶品牌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我們一直在關注消費升級新趨勢,現在的消費者不僅更重視品牌文化積澱,也更注重個性和創意表達。‘中國製造’的民族品牌只要在產品外觀、設計理念等方面與時俱進,就容易喚起消費者的情感共鳴,帶給消費者更豐富的消費體驗。”復星國際副總裁、漢辰表業董事長石琨表示。

石琨說,作爲全球消費精品盛會,消博會既爲各國消費精品進入中國市場提供展示、交易的機會,也是國貨向全世界展示獨特風采的舞臺。此次復星帶來了一系列國內消費品牌,如上海表、海鷗表、豫園文創及童涵春堂等,都攜其主打產品閃亮登場,展現國產消費品牌的獨特魅力。

數據顯示,首屆消博會期間設立的精品直播間,觀看人次達1600多萬,總引導成交額6800萬元,總引導成交件數超過96萬件。國貨品牌收穫滿滿。在薇婭家庭季直播專場中,海鷗鏤空鋯石女表與上海表C917日月星辰分別在10秒、15秒內售罄,銷售額近900萬元。

特色消費爲國貨品牌帶來了新機遇,而重新走到消費者心中也並非坦途。石琨表示,機遇與挑戰並存,擺在國貨、傳統老字號面前的是機制、渠道、人才、市場等多維度、全方位的難題,只有一一打通這些難關,抓住消費升級趨勢、攏住行業人才、拓寬銷售渠道、改革企業管理機制,才能真正釋放出國貨品牌的發展潛力。

“我們也計劃將一部分海鷗錶盤上的品牌名由SEA-GULL(海鷗)改爲中文‘中國海鷗’,希望‘中國海鷗’能成爲品牌獨具特色的新符號。”石琨說。

(人民網記者王碩參與採寫)

版式設計:沈亦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