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套現,“萬達系”百年人壽擬減持低空概念龍頭萬豐奧威,或套現1.5億

專爲保險業 打造的垂直新媒體平臺

今年股價“起飛”大漲230%之後,“低空經濟”概念股萬豐奧威(002085.SZ)二股東百年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百年人壽”)開始籌劃高位套現。

3月31日晚間,萬豐奧威公告稱,百年人壽計劃自公告披露之日起15個交易日後的一個月內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減持不超過900萬股,即不超過總股本的0.42%。按照4月1日最新收盤價16.26元/股計算,這部分股份市值約1.46億元。受減持利空影響,今日萬豐奧威跌3.79%。

對於償付能力“亮紅燈”、流動性承壓、陷入資不抵債困局的百年人壽而言,資金迴流或許能夠暫緩其壓力。業內人士分析,這也是百年人壽選擇此時減持的主要原因。

不過,對於中小投資者而言,機構投資者的高位套現、獲利了結,無疑也會增加個股的波動性。但也有保險業內人士直言,“機構投資者參與二級市場也要考慮投資回報和擇時擇機變現,況且百年人壽並不是快進快出的短線操作,股份也拿了很多年。”

針對減持事宜,藍鯨財經記者聯繫到百年人壽相關負責人,截至發稿,公司並未做出迴應。

作者|藍鯨財經 李丹萍

百年人壽減持套現“補血”

回溯來看,2015年,百年人壽首次出現在萬豐奧威十大股東中,彼時百年人壽通過集中競價方式累計買入萬豐奧威4291.09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5%,達到舉牌線。此後,百年人壽陸續增持,成爲第二大股東。從早年舉牌至今,百年人壽已經“拿牌”超8年。

據公告,當前百年人壽合計持有萬豐奧威約1.88億股,佔公司總股本比例8.87%。按最新收盤價計算,對應市值30.57億元。

作爲一家以汽車金屬部件輕量化產業和通航飛機制造產業爲主要業務的公司,萬豐奧威產業定位“大交通”領域,佈局“汽車輕量化+低空經濟”雙主業。公司今年股價大漲主要受“低空經濟”概念驅動。

藍鯨財經記者統計,年初至4月1日,萬豐奧威累計漲幅高達230%,主要集中在2月以來。

2月5日,萬豐奧威公告,其子公司萬豐飛機工業有限公司與戰略合作方擬共同成立合資公司,將在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領域開展深度合作。

2月6日,萬豐奧威股價開始明顯上漲,當天公司股價跳空高開漲停,後續多個交易日漲停。公司股價從2月5日的4.7元/股漲至4月1日的16.26元/股,最新市值345.2億元。期間,萬豐奧威多次就股價異動發佈風險提示。

針對此次減持原因,萬豐奧威公告稱是“根據百年人壽資產配置需求和相關投資決策”。據披露,百年人壽此次計劃減持的股份系此前通過大宗交易方式取得。

若減持到位,按照萬豐奧威4月1日收盤價16.26元/股計算,百年人壽能夠成功套現1.46億元左右,仍爲萬豐奧威第二大股東。

經營陷困境,已資不抵債

反觀百年人壽,公司經營層面遇到較大困難,償付能力逼近監管“紅線”,從可查的業績數據來看,截至2023年1季度末,公司淨資產-4.2億元,已經資不抵債。

一位保險機構高管曾向藍鯨財經記者評價道,百年人壽在民營股東主導期間實施了較爲激進的產品策略,保費規模快速提升,但業務結構和價值並不是很好,投資端也有一些期限錯配和風險項目,疊加房地產行業下行以及市場行情走低,投資端爆雷,以至業績承壓。

回溯來看,成立於2009年的百年人壽,初始股東包括大連地方國資、國電電力、東方資管、華信信託等多家機構。2014年至2015年,萬達集團通過接盤國電電力、遼寧時代萬恆等公司轉讓的股權,逐步增持百年人壽,成爲該公司持股11.55%的第一大股東。

新股東萬達到來後,2015年,百年人壽扭虧爲盈,並連續7年盈利,2015年至2021年分別實現淨利潤0.32億元、2.04億元、3.51億元、6.86億元、2.23億元、8.02億元以及5.88億元。

但在2022年,百年人壽大幅淨虧損27.1億元,淨資產也由上年末的81.66億元降至年末的3.23億元。2023年一季度,公司淨虧損10.5億元,且資不抵債,淨資產爲-4.2億元,風險綜合評級連續多季度爲C類,償付能力不達標。

這也是百年人壽披露的最後一份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去年至今,該公司已經連續四個季度未披露償付能力報告,外界也無從知曉其最新經營情況。

百年人壽現有股東中,大多數股東所持股權處於被質押或凍結狀態,佔比近8成,公司也未能從萬達和銀泰之間的股權糾葛中脫身。

不過,百年人壽已經在推進風險處置工作。去年11月,金融監管總局大連監管局覈准王新浩百年人壽董事長及董事的任職資格。王新浩此前爲浦發銀行副行長,從銀行業跨界來到保險業。

業內人士指出,王新浩此前曾任浦發銀行大連分行行長,在大連金融業深耕多年,此番出任董事長,主要任務就包括幫助百年人壽推進風險化解,從根本上解決困擾發展的公司治理問題,進行價值轉型。

藍鯨財經記者從業內瞭解的情況來看,百年人壽有可能會通過大連地方國資參與以及市場化處置手段,共同推進風險化解工作。

獨家稿件,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內容聯絡:13161413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