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瘦年輕男注意!胸痛、呼吸困難不是心臟病 卻易猝死

高瘦年輕男注意!胸痛、呼吸困難不是心臟病,恐是自發性氣胸,恐致休克猝死。(示意圖/Shutterstock)

過去曾有過氣胸病史的患者,日前因左胸劇烈疼痛,嚴重影響呼吸而來到醫院急診,並診斷爲自發性氣胸復發,急診會診胸腔外科。在考量患者發作次數頻繁,右側也曾發作過氣胸,醫師以「劍突下單孔胸腔內視鏡雙側肺泡切除術並肋膜沾黏術」治療病人,術後第5天出院,免於氣胸復發之苦。

●什麼是自發性氣胸?

臺北慈濟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洪嘉聰指出, 氣胸是指因外傷或無任何外在因素的情況下,肺泡破裂,導致空氣不正常進入肋膜腔,引發肺臟部分或完全塌陷,使患者出現胸痛或呼吸困難等症狀。

自發性氣胸好發於16至24歲間,高瘦身材、有家族病史的年輕男性,且在未手術的情況下,複發率可高達30%至50%。而自發性氣胸若是未適當治療且頻繁複發,大量氣體反覆進入肋膜腔,不斷壓迫肺臟及心臟,致使肺部完全塌陷、血液迴流受阻,就可能演變爲「張力性氣胸」,發生缺氧、休克,甚至有生命危險。

●依病況程度給予不同治療

洪嘉聰表示,病患因氣胸求診,會評估嚴重程度視病情給予不同治療。若氣胸範圍較小,可採取保守治療,臥牀休息吸純氧,待空氣自行吸收,或以胸管引流胸腔多餘空氣,加速病患恢復。

若以手術方式治療氣胸,醫師除了切除異常肺泡外,會視病情需求執行肺臟與肋膜間的沾黏手術,避免空氣再度進入肋膜腔,誘發氣胸發作。傳統治療氣胸採用「開胸手術」,在肋間劃出約十公分的切口,但術後傷口的疼痛時間與恢復期都較長,所以病人接受意願低。

●醫療進步,手術傷口縮小

洪嘉聰說明,隨着醫療進步,爲降低複發率與縮小手術傷口,近年採胸腔內視鏡手術治療,切口大小不超過三公分,能將複發率降低至5%以下,但若要在一次手術中同時處理雙側氣胸,患者胸腔的雙側皆會有切口,不但會增加手術的時間、雙側傷口也會增加病人疼痛不適感,延長病人的復原時間。

而劍突下單孔胸腔內視鏡手術,是在胸骨下方劃開一小切口,進入胸腔以進行手術,不僅可以同時處理雙側氣胸,更能避開肋間神經之壓迫,減少病人術後疼痛,改善生活品質。

●氣胸病史患者的注意事項

除了自發性氣胸,呼吸系統疾病、抽菸或創傷也可能造成「續發性氣胸」、「創傷性氣胸」。洪嘉聰提醒,曾氣胸發作的患者,當出現呼吸困難或胸痛時,應儘早就醫、接受治療;另外,應避免氣壓變化大的活動,如潛水、高空跳傘等,若需搭乘飛機也應先向醫師諮詢,以減少發作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