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通訊平臺」來了!基地臺裝在氦氣球上 網路範圍達半徑11公里
▲數發部長黃彥男與多位政府部會代表、業界與學界專家共同見證「高空通訊平臺」創新技術的突破性發展。(圖/記者楊絡懸攝)
記者楊絡懸/臺東報導
數位發展部24日在臺東縣鹿野高臺舉辦「高空通訊平臺升空測試與展示」,首度以國產國造的繫留型高空氣球建置近地高空通訊平臺,展示高空通訊平臺在災害發生後迅速恢復通訊的應用潛力,強化臺灣通訊應變韌性;簡單來說,基地臺安裝上高空通訊平臺上,網路訊號涵蓋範圍達半徑11公里,成爲災害發生時第一線提供前方搜救、開路隊伍或受困民衆通訊服務。
數發部長黃彥男與多位政府部會代表、業界與學界專家共同見證這項創新技術的突破性發展。由於傳統行動通訊車的天線在地面,涵蓋範圍約半徑2公里,對於災害應用上的通訊資源有限,此次展示的高空通訊平臺可升空至800公尺的高度並穩定停留,提供半徑達11公里的地面網路覆蓋。
根據資料顯示,高空通訊平臺搭載獨立的能源供應裝置,採用氫燃料電池作爲主要能源來源,確保即使在長時間運作下,依然能夠提供穩定可靠且低污染的電力供應;高空通訊平臺具備50公斤的載重能力,使其有更多的設備選項,從而增強應用彈性,可因應更多的使用情境。
此外,該平臺能持續滯空超過14天,顯示長時間提供穩定通訊服務的能力,極大提高災害期間的通訊恢復效率,並大幅度提升災區與偏鄉地區的通訊能力,減少數位落差。
▲「高空通訊平臺」繫留型氦氣球正在充氣中,不過臺東當地天氣風速過快,暫時還無法親眼目睹升空。(圖/記者楊絡懸攝)
▲「高空通訊平臺」升空情形。(圖/數位發展部提供)
「臺灣是一個天災很多的地方,也因爲地緣政治的關係,必須要保持通訊的韌性。」黃彥男表示,高空通訊平臺是臺灣自行控制、發展的技術,在緊急時候可以使用,也是全球第一個通訊解決方案的實驗,未來將繼續往下研發,成爲臺灣自己專有的技術,不論是救災、通訊或緊急應變,都能使用這升空800公尺並提供80小時通訊的平臺。
黃彥男強調,這項技術突破將大幅強化臺灣面對天災與重大事件的應變能力,尤其在基礎設施受損時,能夠快速恢復通訊,協助災後救援與公共安全保障。此外,高空通訊平臺未來也可運用於偏遠地區,解決當前數位落差問題,實現更普及的通訊服務。
數發部指出,本次計劃協同國內多個研究單位與企業,以及攜手各部會共同推動,展示政府與各界合作成果。黃彥男也感謝各方支持,並強調數發部將持續投入資源,推動平臺效能優化,確保能在更多緊急應變場景中進行應用,爲臺灣的數位韌性提供有力支撐。
活動現場也演示多項技術,包括模擬災害情境下的通訊中斷與恢復過程,透過高空通訊平臺提供的臨時訊號,結合無人機進行受困民衆的搜救,讓與會者充分體驗高空通訊平臺的即時應用成效。
數發部表示,將持續推動創新技術的發展,致力實現「數位連結,嶄新視野」的願景,並期待未來能在更多應用場景中,將這項技術發揮至最大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