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普通人最公平的一次競爭。買房,普通人最安全的一種投資

人的一生,有些命運是先天註定的,如原生家庭、遺傳基因等;有些命運是可以靠後天努力去改變的。

人生三大事:學業,事業,婚姻;

或者說是上學、掙錢、結婚。

這三件事,也是最能改變我們普通人後天命運的事。

三件事中,唯有學業這件事,結果如何,可以由我們自己把控。是否努力學習,考上什麼大學,幾乎是完全可以由我們自己的天賦、選擇和努力所決定。

事業方面,能否升職加薪、創業是否成功、能掙多少錢;婚姻方面,會遇見誰、會愛上誰、和誰組建家庭。這兩件事,不僅要靠個人努力,還要靠天時、地利與人和,有時候甚至運氣比個人努力作用更大。總之,結果不是我們自己所能左右的。

1、高考,普通人最公平的一次競爭

記得一個表妹有一年高考時,分數不太理想,上一本沒希望。她家裡是做生意,在親戚裡算是最有錢的。我姨和我說,我姨夫的一個朋友認識某部隊的領導,說花錢疏通關係,可以讓我表妹上北京師範大學。

那時我大學還沒畢業,我沒有直接說那人是騙子。

我就問我姨:你家在鄭州市不算是首富吧?其他城市比你家有錢的應該更多了吧?假如花錢託關係可以上北師大,那麼北師大的學生一定爆滿。如果能上,也只是類似成人高考那種,絕對和統招生不一樣。

後來當然是沒辦成,上了一所二本大學。

高考,不看你家庭出身,不看你經濟實力,不看你社交能力,不看你人脈資源;

高考,不需要你討好領導,不需要你拉攏同僚,不需要你請客送禮,不需要你維護關係。

進入社會後才發現,當時上學時覺得十年寒窗的苦,其實是最微不足道的苦,最心無旁騖的苦。吃飽,睡好,只需要好好學習就行了,其他什麼事都不用自己操心。

高考,可以說是我們普通人能夠參與的最公平、公正的一次競爭。

2、買房,普通人最安全的一種投資

居民買房是不計入CPI統計的,因爲買房不屬於消費行爲,租房纔是消費。

你沒看錯,任何人買房,都是一種投資行爲,不管你是爲了自住,還是確實爲了投資。

我們知道任何投資品,都有一個不可能三角:收益性,安全性,流動性。就是說這三者不可兼得。

例如股票,流動性最高,收益性波動大,安全性相對較低;

銀行存款,安全性和流動性都很高,但是收益比較低。尤其在利率不斷下降的趨勢下,將來或許會出現0利率,甚至像國外那樣出現負利率。

而買房,作爲一種投資,保留了收益性、安全性,犧牲了流通性。

但是流通性低,恰恰又是房子等不動產的普遍特徵,如果僅從居住功能看,流通性低幾乎算不上是缺點,買房就是爲了自己長期居住的。

另外還有一個不可能三角:普通人,無門檻,能掙錢。

例如私募股權、信託產品,相對一般理財產品收益較高,但是有門檻要求,通常要300萬起步,大部分普通家庭參與不了。

期貨、古玩、字畫、珠寶、玉器、奢侈品等投資,對領域的專業知識要求較高,也不是普通人有錢就可以參與的。

隨着首付比例的降低,房子幾乎是普通人都可以參與的,從普通人、無門檻、能掙錢這個不可能三角看,有人就得出結論,普通人買房不可能再掙到錢。

這個觀點看似正確,其實經不起推敲。雖然首付是降低了,但是月供相應增加了,對很多人來說,買房還是有一定的資金門檻。

因此,房子依然保留了不可能三角中的另外兩個:普通人和能掙錢。

當然了,能掙錢的渠道和投資品很多,買房不是最好的投資方式,房產也不是收益最高的投資品,我也不是鼓勵大家參與炒房。

只是和創業、炒股、基金、期貨、黃金、P2P、虛擬貨幣等投資方式相比,買房對於普通人來說,是相對最安全、最能跑贏通脹的資產配置方式。

3、可以主動選擇的改運機會

凡是需要別人配合、協調、決策的事,我們對於事情的結果,就不具有完全的主動權,也就說我們的命運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

讀書改變命運,你可以選擇是否努力。

買房改變財富,你可以選擇在哪兒買房、買什麼房子。

每一次的樓市限購,其中有一個目的,就是保護還沒買房的剛需,防止房價暴漲,造成有房的人和無房的人貧富差距過大。

每一次的經濟低迷放開限購,被有的人說成是“郭嘉喊你買房了”,從某種意義上說,確實是這樣的。降低上車門檻,讓更多的人可以買的起房。

那對於再怎麼降首付,還是買不起房的人,也不用擔心,政府已經爲你們準備了保障房。

在一次次的樓市政策收緊和放鬆中,壞消息是,貧富差距被不斷地拉大;好消息是,貧富差距的相對擴大,但不意味着貧者更貧,人們的整體生活水平還是在不斷提升的。

人生就是由大大小小的選擇組成,影響我們的人生軌跡甚至命運的選擇很多,但是我們擁有主動權的選擇並不多。

高考和買房,或許是大部分普通人,可以主動改寫自己命運的唯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