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學者指美中貿易戰對美適得其反 預言未來這3國崛起
美中貿易戰示意圖(圖/shutterstock達志)
「亞洲角度與聲音:美中緊張下的地緣政治結果」論壇。(蔡宗穎攝)
美中貿易戰開打後,全球局勢發生鉅變,香港大學教授鄧希煒表示,美中貿易戰沒能讓美國達成拉攏亞洲國家、孤立中國的構想,反而適得其反,將亞洲所有國家都推向中國,他也預測,未來5至10年的全球經濟成長會趨緩,且隨着美中貿易戰程序進行,2I1M將會崛起,也就是印度、印尼、馬來西亞。
由臺北政經學院基金會舉辦的「亞洲角度與聲音:美中緊張下的地緣政治結果」論壇今舉行。
鄧希煒以「地緣政治及技術衝擊的新全球化」爲主題演講,分析在新全球化的局勢,包含臺灣或其他國家應有的作爲。
鄧希煒指出,這不是我們第一次歷經全球化速度減緩,這甚至是反全球化。要有和平與穩定的全球化有三樣因素不可或缺且必須同時發生,首先就是「市場整合」,在第一波全球化,1870到1911年間,主要是被工業革命、蒸汽機的出現所致;第二波則是70年代資通訊技術的出現,而如今我們看到AI、區塊鏈、大數據等,他不確定這是否會讓全球更緊靠在一起或是讓全球更去中心化。
鄧希煒續指,其次是強權需要衍生出足夠的政治及經濟利益,促成多邊主義及多邊組織的出現,顯然19世紀的大英帝國及二戰後的美國就是如此。最後則是全球化應帶來更多贏家而非輸家,疑其在各國中應有更多人因爲全球化獲益,而中國在過去30年來正是其中一例。
鄧希煒表示,然而現在我們看不到這三個要素,但這不代表全球化已死,而是代表全球化正在改變, 成爲更區域化的,如今世界也變得更數位化。自從2008年以來,全球貿易與GDP的比例正在下滑,其中包含很多因素,包含取代勞動的技術、人口老化或是中國成長到很多生產製造都在中國內部完成,當中國內部的貿易量升高,就代表中國和其他國家的貿易會減少,第三國間的貿易空間也隨之減少。
談到美中貿易戰,鄧希煒表示,美中對彼此商品施加的關稅平均是19%,他認爲若川普勝選,關稅會更重。他說,美國不再是中國第一的貿易伙伴,只佔了中國出口的14%,但這只是直接出口到美國的比例,中國透過越南、墨西哥、馬來西亞等國出口的數量及直接投資這些國家,最終出口到美國的數字其實一直在往上升。
他將此稱爲「改道貿易」,也就是附加中國價值的產品進到美國的貿易是上升的,近期更達到中國貿易的4分之1,而其中最爲受益的國家就是墨西哥、越南、臺灣、加拿大、韓國。觀察墨西哥出口到美國的產品,有1成就是原先從中國出口的。
鄧希煒表示,於此同時,中國也透過第三國對美國投資,其中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東協國家,尤其馬來西亞,而在美中都對東協展現興趣、在其他國家探索新興市場及製造地的同時,對地緣政治帶來的結果就是,這沒有爲美國帶來好處,相反地,反而不經意間帶來負面影響。如今東協、亞洲國家和中國更爲緊密,因此若美國的目標是在亞洲交朋友並藉此孤立中國,貿易戰反而適得其反,反而將亞洲所有經濟體更加推向中國。
鄧希煒說,因此在新全球化時代,可以稱之爲中國加一或中國加N,這導致供應鏈韌性降低,因爲有更多的進口來自特定國家,在亞洲是中國,在北美則是墨西哥。想像一箇中國只跟自己夥伴及盟友經濟體貿易的世界,美國只從墨西哥、加拿大等國進口,全球總體經濟將下降2%,而像新加坡或摩洛哥等國則會喪失0.5%的GDP。
鄧希煒預測,未來5到10年,經濟成長會相較過去20年來的更緩慢,貿易變得更區域化,隨着美中貿易戰的進行,也出現了贏家與輸家,若美中貿易戰持續下去,會促成2I1M的崛起,印度、印尼與馬來西亞,而臺灣則必須謹慎應對美中之間加劇的地緣政治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