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降息了!黃金,新高!

9月12日,歐洲央行管理委員會宣佈下調基準利率25個基點。這是年內歐洲央行第二次降息。

通脹放緩利率下調

根據歐洲央行發佈的公告,將存款便利利率(Depositfacilityrate,用於指導貨幣政策立場的利率)下調25個基點至3.5%。歐洲央行管理委員會表示,根據對通脹前景、潛在通脹動態和貨幣政策傳導力度的最新評估,現在是時候採取措施來緩和貨幣政策限制的程度。

歐元區利率和通脹走勢(2020年1月至今)

對於通脹前景,與6月份的預測一樣,歐洲央行預計2024年總體通脹平均爲2.5%,2025年爲2.2%,2026年爲1.9%。該行預計今年下半年通脹率將再次上升,部分原因是之前能源價格下跌的總體幅度較大。通脹率應該會在明年下半年下降到其目標水平。對於核心通脹,由於服務行業價格高於預期,對2024年和2025年的預測已略微上調。該行預計核心通脹率將迅速下降,從今年的2.9%下降到2025年的2.3%和2026年的2.0%。

歐洲央行表示,由於工資仍在快速上漲,區內通脹壓力仍然很高。但該行強調,勞動力成本壓力正在緩和,利潤增加緩衝了工資上漲對通脹的影響。對企業而言,融資條件仍然受到限制,經濟活動仍然低迷,具體表現爲私人消費和投資疲軟。

歐洲央行預計,2024年經濟將增長0.8%,2025年將升至1.3%,2026年將升至1.5%。與6月份的預測相比,這一預測略有下調,主要是由於未來幾個季度區內需求的貢獻減弱。

歐洲央行管理委員會決心確保通脹率及時恢復到2%的中期目標。它將在實現這一目標所需的時間內保持政策利率的足夠限制性。理事會將繼續遵循依賴於數據和逐次會議的方法來確定適當的限制級別和持續時間。特別是,其利率決策將基於其根據即將發佈的經濟和金融數據、潛在通脹的動態和貨幣政策傳導的力度對通脹前景的評估。歐洲央行管理委員會並未預先承諾特定的利率路徑。

此外,從9月18日起,實施貨幣政策的操作框架的一些變化將會起生效,具體包括主要再融資利率(mainrefinancing operations)與存款便利利率之間的利差將設定爲15個基點。邊際貸款利率(themarginal lendingfacility)與主要再融資利率之間的利差將保持在25個基點不變。即本次降息後,再融資利率和邊際貸款利率均下調60個基點,分佈爲3.65%和3.90%。

儘管本次降息符合市場預期,但投資者對歐洲央行未來的政策走向仍持謹慎態度。知名機構的分析師指出,歐洲央行可能在未來幾個月內進一步降息,尤其是在經濟增長和通脹回升乏力的背景下。然而,市場對歐洲央行政策的期待並非一致,部分投資者預計,隨着美聯儲可能在未來採取更激進的貨幣政策,歐洲央行將面臨更大壓力,這可能導致其政策選擇的靈活性受限。

金價續創新高

歐洲央行如期降息後,歐元兌美元短線走高十餘點,報1.1019。而在大宗商品市場,倫敦金現一度上漲至2551.69美元/盎司,創下歷史新高;紐約商業交易所COMEX黃金價格最高漲至2572.3美元/盎司,亦刷新歷史記錄。

金融諮詢公司ZealIntelligence的創始人亞當·漢密爾頓(AdamHamilton)預測,隨着美國投資者從傳統股票轉向黃金,以及人工智能(AI)泡沫破裂,金價將上漲。

漢密爾頓表示,金價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在不到11個月的時間裡上漲了38.7%,創下了數次歷史新高,而這一時期的飆升背後卻沒有伴隨着通常的懷疑。漢密爾頓指出,本輪黃金牛市主要是由中國投資者和央行推動的,黃金期貨投機者也參與其中。他解釋說,由於以人民幣計價的黃金繼續飆升,短期內需求不太可能放緩。

漢密爾頓還認爲,黃金的受歡迎程度也與對美元的悲觀預測有關。

市場等待美聯儲會議

在歐洲央行降息後,市場的目光將聚焦在下週美聯儲的議息會議上。雖然市場普遍預期美聯儲將會首次降息,但降息幅度仍然有分歧。

週三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8月份,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環比上升0.2%,與預期一致;同比增速則從上月的2.9%放緩至2.5%,爲2021年3月以來的最低水平,連續第五個月回落。然而,剔除波動較大的食品和能源價格後,美國8月核心CPI環比上漲0.3%,略高於0.2%的預期。核心CPI增速超預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美聯儲下週大幅降息的可能性。

高盛首席執行官蘇德巍(DavidSolomon)表示,由於就業市場疲軟,美聯儲仍有可能選擇比預期更大幅度的降息。蘇德巍週三接受採訪時表示,鑑於勞動力市場更加疲軟的情況,美聯儲有理由降息50個基點。

瑞銀集團首席執行官塞爾吉奧·埃爾莫蒂(SergioErmotti)週四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抗通脹鬥爭尚未結束,預期美聯儲將大幅降息的投資者“過於超前”。

“我認爲,市場似乎對美聯儲採取激進行動的期待過高。”埃爾莫蒂稱。他還表示,美聯儲需要考慮的最重要問題仍是通脹,通脹仍很棘手,尚未“完全得到控制”。

責編:李丹

校對:楊立林

版權聲明

證券時報各平臺所有原創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我社保留追究相關行爲主體法律責任的權利。

轉載與合作可聯繫證券時報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 Type="normal"@@-->

END

" Type="norm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