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創科·新勢力②|維視拍智能檢測有限公司CEO兼創始人辛子雋:科創企業用人的第一考量並非學歷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袁思傑 香港報道

站在香港維港兩岸眺望,包括環球貿易廣場、中銀大廈、國際金融中心、長江中心在內的一衆標誌性摩天大樓都盡收眼底。

作爲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的街頭高樓林立。根據世界高層建築與都市人居學會(CTBUH)的最新數據,香港共有554座150米高的摩天大樓,數量爲全球最多。至於超過200米以上的建築,香港擁有97座,其中6座高達300米以上。

與此同時,香港城市密度大,多年來老舊建築數量也不斷增加,缺乏及時檢修,可能帶來潛在的隱患。今年4月,香港華豐大廈發生嚴重火災,造成5人死亡多人受傷。

早在2020年,香港審計署的一份檢視屋宇署的強制驗樓計劃的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12月,強制驗樓計劃涵蓋18066幢樓宇,但估計有12000幢未被揀選發出法定通知,落後原定進度20年。在香港這座國際都市,有不少樓齡近50年的建築物既無保險承保或業主立案法團管理,也從未進行全面的維修。

建築安全與城市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每棟建築物的外牆、通風、電梯、污水、消防、電力等系統,如果其中任何一項突然發生事故,都可能造成難以承擔的生命和財產損失。

“香港的大廈一般每10年或20年才進行一次全面的安全檢查,而大部分業主往往只會等到出現事故後才進行檢查。”維視拍智能檢測有限公司CEO兼創始人辛子雋指出。

建築安全檢測也可以很“智能”

目前傳統的建築結構檢測依然靠人手處理,需要花費大量人力和時間。同時,傳統測量師及工程師需定期前往工地,拍照採集數據和記錄建築實況。

成立於2017年的,香港本土智能檢測公司維視拍(RaSpect)通過無人機、人工智能、機器人、大數據、物聯網等先進技術進行自動化數據收集後,AI系統可以分析建築物圖像定位數據並建立3D點雲模型,實現對建築樓宇的安全評估和缺陷分析,劃分建築物安全問題的嚴重等級,提出建議處理模式,方便檢修人員“對症下藥”。

“我們曾經幫香港最高的摩天大樓做樓宇檢測。如果用傳統的方式,完成一次檢測需要大概一年的時間,現在通過數字化的平臺和人工智能的支撐,我們可以把時間縮短到三個月,成本和時間都減少了,效率就更高了。”辛子雋對記者說。

在維視拍公司技術人員的電腦屏幕前,記者可以觀察到無人機拍攝的建築畫面正被軟件分析建模成不同的圖層,藉助人工智能的即時分析,很容易就能發現建築外牆或招牌上的需要被注意的點,每個點上都被標註出了被檢測建築的缺陷和潛在問題,技術人員也能直觀地看到各項可視化的分析結果,並生成所需的檢測報告。

“我們找到的一些缺陷或者安全隱患的點,都標註到這裡。然後AI會判斷去分析問題的嚴重程度,包括問題的類型。”辛子雋在電腦屏幕前向記者演示。

辛子雋表示,維視拍的人工智能方案結合無人機、吊臂機器人和無線傳感器等技術,維視拍的方案不但比傳統檢測分析更準確,更能有效節省50%以上的時間和成本。同時,這些技術還可以有效降低檢測過程的可能產生的安全風險。

發現“藍海”,走過創業“艱難時刻”

他曾經是一家航空公司創新中心創始成員之一,辛子雋形容自己的性格是“不甘於現狀、喜歡冒險但是又穩紮穩打”。而這樣的性格,也間接促使他選擇了建築安全檢測賽道作爲自己創業的方向。

在一次和公司高管交流中,辛子雋敏銳地觀察到香港建築安全檢測的市場機遇。

“既然我可以用無人機和人工智能來做飛機的安全檢測,爲什麼不可以用來檢測建築物呢?”辛子雋在做是研發和市場調研時,發現AI去檢測樓宇在香港還是一片空白的市場,或者說是一片“藍海”。

憑藉顛覆傳統的創新技術檢測建築安全,維視拍在成立數年內接連獲得阿里巴巴創業者基金、創新及科技基金、香港科技園創投基金、概念資本(Mindworks)、粒子創投加速器(Particle X)等投資。目前,公司的融資階段正處於A輪,累計融資近300萬美元。過去一年,公司營收破千萬港元。

除了負責檢測的項目遍佈香港,公司積累了太古集團、新鴻基地產、港鐵、信和集團、屋宇署、路政署和香港房屋協會等客戶。辛子雋認爲,香港房地產行業發展成熟且建築檢測安全標準比較高,這對公司的發展和海外推廣有獨特優勢。

“我們想先在香港站穩腳跟,然後再把我們的產品和服務推廣出去,這是很有利的。”他說道。

除了香港市場,維視拍還積極拓展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和海外市場,並曾參與檢測澳大利亞國會大廈、印度 IDCO Tower和澳門科學館等標誌性建築。資料顯示,目前維視拍已檢測超過200座建築物,拍攝超300萬張建築圖片。

一路走來,辛子雋的創業之路並非一帆風順。此前受疫情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他透露曾在去年忍痛裁員——將近50人的團隊縮減至約10人,包括研發和市場運營的員工。“那段時期非常艱難,幸虧我們的團隊,特別是聯合創始人和一些核心的成員,對公司不離不棄。”辛子雋動情地說道。

經過這次艱難的裁員抉擇,辛子雋一直在思考:公司需要招聘什麼樣的成員?

“以前我們可能比較着重學歷,聘請了很多博士。後來我們發現其實原來學歷不是最重要的,反而是對工作的熱情,即投入度和忠誠度是最關鍵的。”辛子雋坦言。他認爲,初創企業的核心團隊成員,都是對公司未來發展有共同的願景,不會太計較個人的利益得失。

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浪潮下,世界各國的科技公司都將人工智能作爲發展的重點,而在建築安全檢測市場,競爭也日趨激烈。建築領域人工智能市場規模預計在2029 年將達到 118.5 億美元。在AI建築安全檢測這條賽道,維視拍還面臨着來自美國、瑞士和阿聯酋等國的人工智能建築檢測公司的競爭。

行百里者半九十。展望未來,辛子雋認爲,維視拍將藉助香港的基礎科研實力優勢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機遇,進一步拓展中國內地和海外市場。

“我們期待維視拍這顆科研種子可以在更肥沃的土地上培育,中國內地市場是不錯的選擇。”辛子雋表示。“我們在香港所累積的寶貴經驗,也有利於我們向海外客戶展現實力和建立品牌信譽。”

總策劃:於曉娜

監製:朱麗娜

導演:朱景輝

記者:袁思傑 張偉澤

剪輯:章啓良

設計:陳珊 鄭嘉琪

新媒體統籌:丁青雲 曾靜嬌 劉巷

審校:強燕

出品: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國際傳播中心 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