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投資大灣區再放寬、通關更快 有利港吸引國際人才

香港示意圖。(圖:shutterstock)

爲深化粵港澳合作,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提升大灣區市場一體化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國家發改委昨發佈《粵港澳大灣區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建設三年行動計劃》。計劃提到研究進一步取消或放寬對港澳投資者的資格要求等,並且明確要提升跨境通關便利度。

綜合明報、文匯報報導,發改委指出,由於大灣區是國內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計劃》制定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放寬市場準入特別措施,包括支持廣州南沙開展放寬市場準入試點,及研究進一步取消或放寬對港澳投資者的資格要求、持股比例、行業准入等限制,將有關開放措施納入內地與香港、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的框架等措施。

「行動計劃」亦明確要提升跨境通關便利度。其中,爲持港澳永久性居民身份證的外國人到大灣區內地九市洽談商務、開展科教文衛交流活動提供辦理長期簽證便利。專家認爲此舉有利於香港吸引國際人才。

行動計劃有14點,其中提及支持廣州南沙開展放寬市場準入試點,深入推進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放寬市場準入的特別措施落地,並對大灣區內地九市開展市場準入效能評估,暢通經營主體對市場準入隱形壁壘的意見反饋渠道,健全意見處理迴應機制。

計劃又提到,研究進一步取消或放寬對港澳投資者的資格要求等,以清理對企業跨區域經營、遷移等設置的不合理條件,促進重要資源暢通流動。計劃又提出探索推進大灣區內允許港資、澳資企業就所涉爭議選擇港澳爲仲裁地。

同時,「行動計劃」還提出,研究爲符合條件的大灣區內地九市人員赴港澳開展商務、科研、專業服務等提供更加便利的簽註安排。進一步優化通關流程和作業方式,在更多粵港、粵澳口岸實施「一地兩檢」、「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等人員通關新模式,結合實際需要推動更多口岸實施「24小時通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