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圖集(1957年—1992年)
麥積山石窟全貌 1957 年
麥積山石窟是中國佛教石窟,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位於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的麥積山(因形似麥垛而得名,約在天水市中心東南 45 公里處),開鑿于山體西南、南、東南三側的峭壁上,洞窟之間有層層相疊的棧道相連。
2014年,麥積山石窟以“麥積山石窟-廟宇建築羣”( Maijishan Cave-Temple Complex )之名,作爲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的 33 處遺產點之一,入選了世界文化遺產。
在中國衆多佛教石窟中,敦煌石窟、克孜爾千佛洞、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等以壁畫著稱,雲岡石窟、龍門石窟、大足石刻等以石雕聞名,而麥積山石窟獨以泥塑冠絕於世,被譽爲“東方雕塑陳列館”。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並稱爲中國四大石窟,均已列爲世界文化遺產。除此之外,重慶大足石刻也是中國境內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著名石窟。
麥積山石窟全圖
麥積山石窟的創建年代爲十六國的後秦,此後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相繼開採,唐、五代、宋、元、明、清又加重修;70% 以上的石窟爲北朝時期的作品。
明代之後,麥積山石窟一度湮沒無聞。1940 年,天水人馮國瑞在整理地方文獻的過程中,得到了大量麥積山的資料,對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41 年,馮國瑞邀遊人共登麥積山,對石窟做了第一次實地調查。馮國瑞爲麥積山的石刻、造像等藝術珍品所震撼,回家後用了兩個月的時間,編寫了《麥積山石窟志》一書,交付出版。消息傳出後,《大公報》、《益世報》等先後進行了專題報道,在國內引起了巨大反響,吸引了衆多專家、學者,麥積山石窟從此享譽海內外。
1956年10月,日本攝影師名取洋之助,從香港經深圳進入中國,參加紀念魯迅逝世二十週年活動,後在官方安排下,在各地進行了爲期兩個月的拍攝活動,其中就包括麥積山石窟。
1957年4月,在巖波書店出版了《麥積山石窟》一書,保存了未修復前的麥積山影像。
1992 年,爲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20週年,日本舉辦了“中國麥積山石窟展”,出版了《中國麥積山石窟展》圖集。本次展覽主體是麥積山石窟部分塑像,同時展出有麥積山研究所複製的石窟泥塑雕像,以及天水地區和麥積山附近出土的相關文物。圖集主要分爲三部分,第一輯 石窟塑像圖集、第二輯 塑像複製品及壁畫摹本圖集、第三輯 天水地區出土相關文物圖集。
以下是《麥積山石窟》圖片
1957 年
石窟及寺院全貌
通往石窟的路及背柴的村民
中國主要石窟分佈圖
《麥積山石窟》發行出版編輯等內容
1992年
石窟遠景(東崖)
東崖線圖
東崖近景
西崖全景
西崖線圖
第一輯 麥積山石窟塑像圖集
佛坐像 北魏
菩薩頭部 北魏
菩薩立像 北魏
菩薩立像(左) 佛立像(右) 北魏
佛坐像 北魏
佛頭部 北魏
比丘立像(左) 菩薩立像(右) 北魏
比丘倚像 北魏
伎樂天 北魏
火頭明王與供養者 北魏
火頭明王與供養者(局部)
佛坐像 北魏
飛天 北魏
飛天 北魏
菩薩立像 北魏
菩薩立像(左) 比丘立像(右) 北魏
供養者立像 北魏
佛坐像 北魏
菩薩跪像 北魏
菩薩立像 北魏
菩薩頭部 北魏
供養者頭部 北魏
供養者頭部 北魏
佛坐像 北周
左:迦葉立像 北魏 右:阿難立像 西魏
迦葉立像(局部)
阿難立像(局部)
文殊菩薩倚像 西魏
文殊菩薩倚像(局部)
菩薩立像 西魏
菩薩立像(局部)
佛頭部 西魏
佛坐像 西魏
佛坐像(局部)
佛倚像 北周
菩薩立像 北周
佛坐像 北周
菩薩立像 北周
菩薩立像 隋
金剛力士 隋
佛坐像 隋
菩薩立像 隋
佛坐像 後秦
造像塔 北魏
造像碑 北魏
造像碑 (局部)
第二輯 塑像及壁畫複製品圖集
佛頭部(複製) 後秦
造像碑(複製) 北魏
菩薩與比丘立像(複製) 北魏
佛三尊像(複製) 西魏
左:比丘立像(複製)北魏 右:佛立像(複製)西魏
左:童子供養者(複製)西魏 右:童女供養者(複製)西魏
佛三尊像(複製) 西魏
佛三尊像(複製) 局部
左:菩薩立像(複製)隋 右:供養者立像(複製)宋
金剛力士頭部(臨摹) 宋
本生故事(臨摹) 西魏
本生故事(臨摹)局部 西魏
摩珂薩錘太子本生(臨摹) 西魏
舍利戰爭(臨摹) 西魏
飛天(臨摹) 北周
飛天(臨摹) 北周
出行圖(臨摹) 北周
供養者(臨摹) 唐
第三輯 天水地區出土相關文物圖集
佛坐像 北魏
佛碑像 北魏
菩薩碑像 北魏
碑像佛三尊像 北魏
明器-樓閣 後漢
陶俑(左)漢 天王像(右) 唐
造像碑(左) 隋 造像塔(右) 北魏
菩薩立像 隋
菩薩立像(局部) 隋
十一面觀音菩薩立像 隋
金光明經 宋
畫像磚 宋
琉璃塔(左)舍利塔(右) 宋代
大乘妙法蓮華經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