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東南亞讀博陸生 學者:兩岸關係好極有可能來臺

實踐大學前校長陳振貴。(本報資料照)

大陸最近興起一波青年學子到東南亞讀博士班的現象,根據陸媒報導,當中也有不少人選擇到香港與澳門深造。實踐大學前校長陳振貴表示,就其原因分析,如果兩岸關係改善,如同97到105學年度在馬政府時期,這些批大陸學生非常有可能選擇來臺灣就讀。

陳振貴提到,陸生赴東南亞國家考碩博士班的原因,除了個人及國內因素,就業機會緊縮而選擇延遲就業外,主要是因爲學費底、英語授課、甚至一些地區有華語之便,這些也都是臺灣具有的條件,臺灣甚至還有同文同種、語言相同之便。現在最大原因恐怕在於兩岸關係不好,纔沒有選擇來臺讀書。

目前臺灣對陸生已經開放,但是大陸除了部分研修生、交換生外,仍然未開放學位生來臺就讀。

陳振貴指出,自2020年4月大陸禁止陸生來臺,其實陸聯會與海峽兩岸招生服務中心一直保持協商狀態,2023年陸生學士班或二年制學士班仍在協商中,但是要重啓來整體臺手續,依據規畫5月開放申請、7月放榜、9月入學,似乎已經來不及了。

陳振貴爬梳數據,97至106學年度間,東南亞國家學生來臺就讀人數,10年間就成長200%,以馬來西亞、越南、印尼、印度、泰國、菲律賓最多。「如今大陸學生卻去東南亞國家讀碩博士,同理可推,如果兩岸關係好些,陸生豈不跑在東南亞國家之前大批來臺就讀!」

陳振貴說,111學年度起,臺灣的大學陷入少子化斷崖,極須增加境外生來彌補,包括外籍生、僑生及陸生。105學年度第一波少子化來臨,當年有4萬1975名陸生,確實即時緩和了少子化的衝擊;之後陸生人數逐年劇減,致使更多私校財務、教學品質惡化,加速私校退場。

陳振貴提到,陸生來臺屬於民間交流的範疇,但的確「從政治面反映到教育面」,來臺陸生人數的多寡,是兩岸和平發展指數的一個溫度計。期望兩岸主管單位能夠把陸生來臺就學一事當作民間交流事務,不要當作政治操作的工具,期待以此作爲維持兩岸和平發展繼續作出貢獻,春暖花開之日早日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