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企年報觀察②|“陶機一哥”科達製造歸母淨利潤直降51%,券商爲何持續給出正面評級?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高慧超 實習生王詩雅 盧詩文 佛山報道

近期,“陶機大王”科達製造(600499.SH)發佈2023年年報,營收利潤雙降。公司實現營收96.96億元,同比下滑13.1%;實現歸母淨利潤20.92億元,同比下降50.79%。對比科達製造設定的銷售收入130億元目標,僅完成了七成左右。

科達製造業績下滑與其參股子公司“現金奶牛”藍科鋰業分紅大幅減少,以及主營業務陶瓷機械的下滑有關。

2023年科達製造主營業務中,建材機械收入44.77億元,同比下降20.17%,佔營業收入的46.18%;鋰電材料收入7.40億元,同比下降38.85%,佔營業收入的7.63%。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藍科鋰業利潤下滑,科達製造到手分紅比上年同期減少約21.56億元,減少了7成之多。

看似“慘淡”的業績並沒有遭受券商“拋棄”。此外,據不完全統計,近一個月,共有民生證券、光大證券、長江證券等7家機構對科達製造給出評級,評級方向均維持“買入”“推薦”或者“增持”。

科達製造仍能得到券商和股民青睞的原因是什麼?2024年,科達製造目標爲集團銷售收入120億元,爲了這一目標,企業將會從哪些地方發力?

“現金奶牛”能否持續“產奶”

科達製造去年的淨利潤下降,最主要原因在於參股子公司藍科鋰業的業績下滑。

“鋰電上游材料出現週期性波動,對公司鋰電材料業務及戰略投資業務收益產生一定影響,綜合導致公司2023年業績有所承壓。”科達製造董事長邊程在業績說明會上坦言。

2023年,碳酸鋰市場終端價格從年初的約50萬元/噸持續下跌,於年末跌破10萬元/噸。受碳酸鋰價格“大幅跳水”影響,藍科鋰業業績同比大幅下降,最終實現營業收入63.35億元,淨利潤29.69億元,對科達製造歸母淨利潤的貢獻爲12.94億元,對比上年同期減少約21.56億元。與此同時,科達製造鋰電材料收入也同比下降38.85%。

這背後,其實是鋰價在產能極速擴張後的“迴歸”。

近兩年,新能源汽車市場快速增長,讓鋰價飛漲。2021年初,碳酸鋰還是5.3萬元/噸,2022年底,已經漲到了56萬元/噸,上漲超十倍,讓一衆鋰業巨頭賺得盆滿鉢滿,這其中就包括科達製造。

不過,鋰價的飆升也推動其產能迅速擴張,2023年行業供需關係明顯逆轉。

SMM調研數據顯示,2023年國內碳酸鋰產能擴張增速爲45%,表觀需求增速僅有16%,需求增速顯著落後於產能、產量增速。InfoLink數據提出,2024年碳酸鋰總產出預計將達到132.3萬噸,2024年碳酸鋰總需求達118.9萬噸LCE,將有超過10%的剩餘,碳酸鋰價格將持續承壓。

不過,即使在如此形勢下,不少券商仍看好藍科鋰業的經營韌性與抗風險能力。

方正中期期貨研究院研究員魏朝明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雖然隨着碳酸鋰價格的持續回落,鋰鹽企業利潤顯著承壓。但價格和利潤下滑壓力對於衆多鋰鹽企業並不是均等的,其中鹽湖提鋰由於其工藝成本較低,相關龍頭企業如藍科鋰業等表現出較強的抗風險能力。新能源行業是蓬勃發展的朝陽行業,對鋰鹽的需求也處於上升週期,藍科鋰業這樣具有競爭優勢的企業積極把握行業調整時期的歷史機遇,是決勝未來的關鍵。

浙商證券研究員也認爲,藍科鋰業擁有顯著成本優勢,在去年碳酸鋰價格大幅波動的情況下,仍能貢獻豐厚淨利潤,經營韌性凸顯,具備穿越週期的發展能力。未來隨着碳酸鋰價格穩定及產能增加,看好藍科鋰業爲科達製造持續帶來豐厚回報。

這背後,是藍科鋰業持續通過技術創新與工藝進步提質增效。

科達製造董秘李躍進介紹,去年,藍科鋰業提質穩產技術改造工程已完成並投入運行,並積極開展科研、技改工作,實現現有鹽湖提鋰吸附法、膜法、萃取法主流工藝的集成創新,沉鋰母液段回收率由75%提高至95%以上,鋰資源整體回收率提高約5個百分點。目前,藍科鋰業已擁有合計4萬噸/年碳酸鋰產能裝置,最高日產量已突破140噸。

受產能擴張和技術進步帶動,去年藍科鋰業產銷量均同比增長,碳酸鋰產量約3.61萬噸,上漲16.45%;銷量約3.82萬噸,上漲26.07%;庫存量0.2萬噸,下降52.38%。

未來2-3年內,藍科鋰業計劃通過技術提升、工藝升級、後端沉鋰母液回收等方式,爭取實現5萬噸/年以內的產能。今年一季度,藍科鋰業生產碳酸鋰8676噸,比上年同期增長37.3%。

押注“出海”培育第二增長曲線

業績不及預期,科達製造爲何仍能受到各大券商機構的青睞,讓7大券商機構對科達製造給出正面評級?

一方面,碳酸鋰價格全年持續下行,對科達製造利潤增速的影響市場已有所預期。另一方面,這與科達製造在出海方面表現可圈可點有關。

邊程透露,去年科達製造海外業務展現經營韌性,營收佔比約60%。據介紹,公司2023年陶機業務海外接單佔比超55%,其中印度、東南亞、中亞等部分地區訂單獲較好增長;通過入股康立泰、收購意大利FDS等產業鏈延伸,加強海外業務協同及資源整合,助力陶瓷機械及關聯業務的增長。此外,科達製造土耳其BOZUYUK工廠奠基、成立印尼子公司、在東歐和墨西哥設立辦事處等,均強化了公司海外銷售服務網絡以及海外配件供應能力。

海外建材業務方面,科達製造加速拓寬市場,去年海外建材業務實現營收36.55億元,同比增長11.59%,在非洲實現建築陶瓷產品產量約1.5億平方米,同比增長超21%。

截至目前,科達製造已在非洲5國合資建設並運營6個生產基地,擁有17條建築陶瓷產線及2條潔具產線;另有3條建築陶瓷產線、2條玻璃產線在建。現有在建項目達產後,將形成年產超2億平方米的建築陶瓷、260萬件潔具及40萬噸玻璃的產能。與此同時,公司持續探索除非洲外其他區域結構性機會,已啓動南美秘魯建築玻璃生產項目建設,並完成中美洲洪都拉斯建築陶瓷項目調研。

據統計,2022年消費建材板塊整體實現海外收入僅有48億元,未來發展空間十分可觀。

浙商證券認爲,科達製造已在非洲陶瓷市場建立起較高的競爭壁壘,搭建的“陶瓷+潔具+玻璃”的業務架構正在逐步成型,未來海外建材業務收入規模有望持續提升。此外,公司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及加強產業鏈縱深發展,能夠提升公司在全球陶機市場的競爭力。

天風證券也認爲,未來“出海”或爲公司業務的核心看點。一方面,高毛利率、高成長的海外建材銷售業務或逐步成爲公司業績增長和估值催化的核心變量;另一方面,傳統建材機械主業出海也有望帶動盈利能力逐步改善。

科達製造還進一步提出,今年會深化全球化的佈局,通過在每個大洲運營子公司建立全球銷售網絡,進一步提升市場份額。並通過價值鏈向下延伸,開展包括耗材配件、運營、承包、維修等各方面的服務。從宏觀來看,全球配件耗材的市場比陶機市場更爲廣闊,配件耗材的使用頻率要比陶機高,未來隨着配件耗材領域的深入開展,這一部分收入比例也會越來越高。

值得一提的是,多家券商都提示了海外競爭加劇的市場風險。受到國際貿易恢復及中國建材產能釋放等影響,科達製造海外建材業務毛利率有所下滑。2023年,科達製造海外建材銷售毛利率爲35.7%,同比下滑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