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獻一生只因摸豪車就被網暴,拯救14億人的袁隆平卻拯救不了自己

前言

這個身價千億的九十歲老人,

只因住在別墅,

並在車展時摸了一下豪車,

便被人以貪財之名罵上了熱搜。

可這些人卻不知道,

在1994年,當美國專家斷言,

沒有哪個國家可以養活得起中國人時,

卻是這個老人憑藉着一株稻穗,

才讓無數中國人吃上了飽飯。

01

近日,傳出袁隆平孫女入讀中國農業大學,

消息一出就衝上了熱搜。

聽到這個消息,衆多網友紛紛發言,

可還有一些不合時宜的聲音,

有這些惱火的發言,正是因爲他們的無知。

不知道糧食對人民來說是有多麼重要。

而我們與他從未謀面,卻深受其恩。

現在很多年輕人不理解大米一斤才幾塊錢,

有必要搞得這麼聲勢浩大嗎?

雜交水稻不就是每畝地多產了一點嗎?

和平時期的大米確實也就幾塊錢。

但如果是戰爭時期呢?

抗日戰爭時期,

我國同胞連飯都吃不上的時候,

老美的士兵吃飯吃到撐,

還可以在戰場上過聖誕節,

喝酒吃肉還有冰激凌。

可他們從來只顧自己,

美國扔掉那麼多剩餘豬肉、牛奶,

但非洲依舊有人被餓死。

所以中國的糧食安全永遠只能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

一旦發生危機,別人都是靠不住的。

而袁隆平的雜交水稻,

就是讓我們抵禦風險的王牌。

02

1929年,袁隆平出生在北平協和醫院。

原本快樂的童年時光很快就被戰爭打破。

爲了躲避戰亂,

他跟隨父母幾乎走遍了半個中國。

一路顛沛流離的他,

見過太多因爲饑荒導致的屍橫遍野。

有一次出門,他看到橋邊圍了很多人,

擠進去一看,是一具瘦骨如柴的餓殍。

隨後他做了一個奇異的夢,

他夢見水稻長的非常高,

穗子又大又飽滿,

他坐在稻下乘涼,

雖然是個夢,但成了他畢生的追求。

因此他拒絕了父母原本規劃好的道路,

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西南農學院。

1953年大學畢業後,

袁隆平就被分配到了湘西任教。

而也就是從那時,

他便開始了自己的農業科研之路。

不巧的是,正好趕上三年困難時期,

飢餓的烏雲幾乎籠罩了整個祖國。

剛滿三十歲的袁隆平,

看到那些尋找樹皮果腹的同胞,

眼裡充滿辛酸,於是在心裡暗暗發誓,

一定要讓國人吃飽飯,不再爲食物發愁。

他心裡非常明白,

要想解決糧食問題,

就必須培育出高產量的糧食種子,

而水稻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1961年7月,袁隆平意外發現一株形態特殊的天然水稻,

他如獲至寶,要以此研究雜交水稻。

然而,西方科學家輕蔑斷言,

研究雜交水稻簡直是癡人說夢。

但是袁隆平堅信,

雜交水稻一定會成功。

從此,他就像長在了稻田裡一樣,

和家人過了26年聚少離多的生活。

可在那時的傳統理論中,

水稻卻是完全沒有雜交優勢的。

袁隆平的這一舉動,

無疑是引來了無數同事的嘲諷與譏笑。

但他卻並沒有因此而放棄。

成功的背後,總有數不清的辛酸。

從1964年到1969年,五年時間,

他做了三千多次雜交實驗,

均以失敗告終。

西方嘲諷的言論接踵而來,

但他始終沒有放棄。

天不負人願。

直到1971年,當袁隆平的助手在海南發現了一株,

名爲“野敗”的天然雜交水稻後,

袁隆平纔再次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可到了第二年,

即便袁隆平培育出了,

穩定的雜交水稻種子,

但在秋收時稻草翻了一倍,

稻穀卻沒有增產。

外人嘲諷道,

可袁老卻覺得雖然這次失敗了,

可卻從中有了經驗教訓,

只要繼續努力一定能研究出來。

然而袁隆平的推斷是沒有錯的。

當經過他反覆地實驗與論證後,

1974年南優二號人工雜交水稻種橫空出世。

並在小面積種植之後,

當年產量就突破了畝產六百公斤,

而這個產量也幾乎超出了常規水稻的一倍。

這一次,袁隆平無疑是用行動打破了閒言碎語。

即便在接下來的兩年中,

他已經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可是袁隆平並不滿足,

他不光要人人都吃飽飯,

還要人人都有餘糧。

在接下來的四十年裡,

袁隆平不斷追求着水稻的高產與更高產。

而在這期間喜報頻傳,

雜交水稻畝產從年產三百斤,

提高到1200斤,再到三千斤。

隨着一個個數字的跳躍,

中國人竟然吃飽了。

只佔世界9%耕地的中國,

卻能養活世界1/5的人口,

這是屬於袁老的驕傲。

可爲什麼網上天天報道的雜交水稻,

在生活中卻很少見呢?

這其實很簡單,

雜交水稻誕生之初,

就是爲了提高水稻的產量,

讓所有人都能吃上大米飯。

雜交水稻一年能產三季、四季,

產量高了,質量自然沒法跟上。

與一年只產一季的黑龍江五常大米自是沒法比的。

但在八九十年代,

袁老的雜交水稻,全國一半的稻田都在種。

在那個不發達的年代,袁隆平的雜交水稻,

可是有效的解決了中國人的溫飽問題。

因爲有了他,中國雜交水稻的畝產,

可以從過去的700、800公斤,

提高到雙季畝產突破1500公斤的大關,

再次打破了世界紀錄。

正是因爲有了雜交水稻,

即便是非洲的貧窮國家,

也有能力去化解他們的糧食危機。

03

2017年,非洲馬達加斯加的司長薩胡裡,

特意到長沙拜訪袁隆平。

送給了袁隆平一份特別的禮物,

一張馬達加斯加的紙幣。

在該國面值2萬的阿里亞里紙幣上,

印有中國雜交水稻的圖案。

袁老的貢獻是有多大,

纔會贏得他國這樣的尊重?

一句話概括,

袁老的雜交水稻現在我們可以不吃,

但中國不能沒有。

這也是爲什麼中國糧食在連年豐收的今天,

袁老依舊被國人所尊重的原因。

他讓中國人牢牢地掌握了自己的飯碗。

從風華正茂一路走到耄耋之年,

袁隆平在一次又一次創造了奇蹟的同時,

也無疑是用自己的堅守與行動,

向世界證明了中國人自己養的活自己。

記者採訪時說,

袁老聽後淡然說道,

勤勞一輩子的他還不肯停下腳步,

繼續轉攻耐鹽鹼雜交水稻。

六年後,畝產五百公斤的耐鹽鹼水稻橫空出世,

袁隆平點石成金,

把中國兩億畝鹽鹼地變成了金燦燦的稻田,

他更是大公無私地將雜交水稻推向全世界,

讓所有人都能吃上大米飯。

可我們吃飽了,你也變老了。

最遺憾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2021年的5月22日,

一生都在擔心我們是否能吃飽飯的袁老,

終究也還是離開了我們。

並且直到他去世前不久,

他也依然奔走在農田之中,

並不斷地向我們講述着他的兩個畢生夢想,

那便是禾下乘涼夢與雜交水稻覆蓋世界夢,

他將一生都獻給了祖國,

獻給了自己那畢生的事業。

但卻有人在質疑作爲科學家的他不應該擁有豪宅,

可那羣人或許也還不知道,

那是國家獎勵給他的。

並且這棟豪宅也早已被他改造成了研究水稻的科研室。

而也就是在這棟豪宅中,

袁老孕育出了海水種植耐鹽鹼水稻。

還有人說袁老在車展上不該去看去觸摸豪車,

可他們卻不知道正因年紀太大,

無法駕駛電瓶車後,

袁老才爲自己購買了一輛不到十萬的國產汽車,

方便自己往返於實驗室與農田之間。

其實,從饑荒年代走過來的元老,

或許比我們更懂得什麼叫做節儉,

並且即便在他生命最後的幾年中,

身體狀況急轉直下的他,

已經並不適合再參加任何活動了。

卻依然向世界傳授着自己的畢生所學,

繼續奔走在無數的稻田之中。

用一粒種子改變全中國,

他纔是我們該追的星。

致敬袁隆平院士,

永遠的雜交水稻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