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社會下如何生存 臺南社大告訴你
臺南社大將於17日下午2點到5點,於臺南市立文化中心假日廣場舉辦《風險社會下的學習指南:教與學博覽會》。(李宜傑攝)
臺南社大向自然學設計的孟崇德老師,示範簡易雨水蒐集系統的裝置。(社大提供/李宜傑臺南傳真)
臺南社大關注友善土地的生活方式,開設城市農夫等恢復地力的耕種方法,爲缺糧做準備。(社大提供/李宜傑臺南傳真)
隨全球氣候變遷帶來災難,爲了對環境的不確定性未雨綢繆,臺南社大針對創能、節水、食物保存、可食地景及土壤地力養護等面向,提出因應風險社會危機、可以自力調適的主題課程,並將於1月17日下午2點到5點,於臺南市立文化中心假日廣場舉辦《風險社會下的學習指南:教與學博覽會》,歡迎民衆參加。
臺南社大公民自主發電講師林元笠指出,地球暖化造成極端氣候,人類因應的對策已經從「減緩」進入「調適」,未來太陽能獨立發電系統的DIY設計,將變成永續生活的必要知能,依自己需求自制太陽能獨立系統,並將綠建築的永續概念,融入自己的居住環境改造中,透過學習調適自己生活,節能及環境永續我們也可盡一份心力。
臺南社大城市農夫講師程鐵翼則表示,過去農民爲求產量,會大量施用除草劑、殺蟲劑及化學肥料,幾乎殺死土壤中的微生物菌,導致土壤酸化、鹽分累積過多,最終土壤硬化、生態環境失衡。程鐵翼說,像是如同泰國這樣的稻米輸出大國,卻盛行自然農法,顯示自然農法不僅有用,更能與環境和平相處。
向自然學設計課程講師孟崇德則稱,臺灣的雨水58%都直接流入大海,目前臺灣的水資源大多來自於颱風,以及梅雨季節的降雨,以自然設計的角度來看,重要的是如何讓水「慢下來」。
老屋修繕課程老師林志學則說,目前的建築廢棄物並沒有被「善待」,美其名是資源回收,實際上可能取代沃土被回填農地;其他舊材質像屋頂石綿瓦,也可能在拆除過程中破碎成石棉纖維,吸入人體而造成危害。他稱,老屋如果能被保留續用,就能減少甚至不產生建築廢棄物,沒有拆除的粉塵,也不會對空氣及土壤造成污染。
臺南社大指出,17日下午教與學博覽會除提供近40個課程的展列與體驗外,還有動態課程的成果展演,以及課程報名優惠。目前多個課程都已接近額滿,請市民把握時間前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