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田選擇華爲智駕,真相是什麼?
事情是這樣的:
有人爆料,日系“三大媽”中的某一家,將用上華爲智駕。
要麼說,會抓話題的人,就很會拿捏流量密碼。
華爲,作爲國貨之光,如今都可以滲透到日系品牌內部了。而有人還不想交出“靈魂”,連日系品牌都要把“靈魂”如數奉上了。
狂歡的聲音還會繼續,以此爲跳板,覺得華爲智駕還會順利出海,影響全球。
到底是怎麼回事?今天,我們聊這個。
可能很多人並不知道,在中國市場,豐田總共有3家整車廠級的合作伙伴。
他們分別是一汽豐田、廣汽豐田、比亞迪豐田。前兩個經常聽到,那麼,比亞迪豐田又是怎麼回事?
2020年,比亞迪豐田電動車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比亞迪、豐田各出資50%。當時,非常轟動,比亞迪長志氣了,連全球銷量第一的豐田都能征服。
但這個事,後來就被淡忘了。實際上,他們的合作一直在有條不紊地進行。
豐田bZ3這款車知道吧?就用到了比亞迪的電機、電池,但這款車是由一汽豐田天津工廠生產的,並非比亞迪代工。
所以,“比亞迪豐田”這家合資公司到底做什麼?從目前看,相當於研究院的角色,提供電動化、智能化方面的技術支持。
事實上,傳出的“豐田將用上華爲智駕”,背後的主導者,正是“比亞迪豐田”。
或者說,比亞迪起到了比較關鍵的作用。
那麼,問題又來了。比亞迪豐田與華爲合作的智駕方案,具體屬於哪種模式呢?
首先科普下,華爲推出的合作模式總共有3種,從輕到重,分別是“供應商模式”、“HI模式”、“智選車模式”。
HI模式,比較典型的就是阿維塔,華爲提供了智艙、智駕一整套解決方案,但不會負責銷售;智選車模式,比較典型的就是問界,除了製造,華爲一榔頭都包了,尤其要負責銷售。
而供應商模式,提的不多,但覆蓋面挺廣。在智駕方面,華爲可以提供MDC計算平臺,相當於給了一個不錯的硬件平臺。
由此,可以回答上面的問題了,比亞迪豐田與華爲合作的智駕方案,是供應商模式。華爲提供MDC計算平臺,而軟件層面,則由Momenta來提供。
這下應該清楚了,彼此的合作,屬於淺層次的合作。華爲只是一個供應商,類比於博世。
有人還會好奇,Momenta又是怎樣的角兒?豐田爲什麼會選擇Momenta?
這裡面有2則故事:
1、豐田和Momenta本來就是“老朋友”。2021年3月,Momenta完成了5億美元融資,豐田是戰略投資方之一;
2、比亞迪和Momenta也是親密戰友。畢竟,比亞迪正在補齊的智駕短板,必須給Momenta記一大功。
於是,“比亞迪豐田+華爲MDC+Momenta”這個組合就誕生了。
至於,還有人問,豐田會不會將這個組合,複製到它在全球市場的項目?
大概率不會。
一方面,豐田早就宣佈了,它在全球的智駕平臺會選擇高通,軟件層面,確實會是Momenta(有投資捆綁,優先選擇);
另一方面,華爲的智駕平臺出海,仍有可能面臨被制裁的風險。
所以,豐田與華爲這次“智駕握手”,十之八九僅僅侷限於國內。能夠搭載的產品,也是目前國內銷量很微弱的bZ3車型。
說實話,話題噱頭、營銷熱度,要遠遠大於實際的合作本身。
在電動車這條賽道上,豐田好像有點擰巴。
我們時不時能聽到,豐田章男炮轟電動化,但同時,也是由豐田章男,在2021年末,一口氣發佈了15款電動概念車。
另外,在2026年前要推出10款純電車,以及2026年在全球的電動車銷量要達到150萬輛,豐田的雄心壯志並沒有動搖。
那麼,豐田到底是怎麼看待電動車?以及,新的市場規則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近幾年,有2條趨勢暗線在悄然流動:
1、解決中國市場的問題,必須有本土化思路。以前油車佔絕對主導的時候,合資品牌的市場話語權也很大,產品怎麼造,把全球車型搬進國內就行了,僅在配置上做簡單微調,主打一個“給你們賣”就不錯了。
但當電動車開始“說話”的時候,合資品牌有點傻眼了,他們的“全球車”直接引入國內,這個套路有點失靈了。因爲此時的“全球車”是落後的,而中國的電動車已經卷成那樣了。
怎麼辦?要積極使用中國的電動車產業鏈,要在中國市場造符合本土競爭力的電動車。豐田也不傻,它甚至在剛上市的新一代凱美瑞(參數丨圖片)上,搭載了8155芯片、華爲HiCar。
2、“反向合資潮”盛行,就像大衆投資小鵬汽車,Stellantis收購零跑汽車部分股權,乾脆借用資本的力量,讓彼此的合作更深入。以前,是我們渴望外國品牌的技術,現在,是外國品牌渴望我們的技術。
豐田有此認知並不晚,與比亞迪合資也算一個例子。
而且,在去年8月,豐田還做了一件事,它將在中國最大的研發基地“豐田汽車研發中心(中國)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爲“豐田智能電動汽車研發中心(中國)有限公司”。
這一調整,意在協同。自此,一汽豐田、廣汽豐田、比亞迪豐田的工程師們將打破組織壁壘,共同加入到新公司的研發項目中。
你再仔細看新公司的名字,劍指“智能、電動”,研發方向很清晰了。
有了本土化的頂層思維,也有了可執行的組織框架,豐田在中國市場還是想好好做事的。
本土問題,在本土解決,不限於合作方式,以及合作對象。
豐田、華爲的業務牽手,也就不足爲奇了。
時代變了,遊戲規則也變了。中國市場,再不是十年前的中國市場。
合資品牌們的壓力很大,甚至有預測指出,未來3到5年內,合資份額有可能從40%萎縮到10%。
在這個過程中,合資品牌們,終究要好好爭取爭取,沒人知道最終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