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臺灣大選 外媒憂心武力促統可能性升高

2024總統大選由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及副總統候選人蕭美琴贏得選舉,競選總部外萬人慶祝。記者曾原信攝影/報系資料照

外國媒體持續解讀臺灣選舉結果,華爾街日報以國民黨的接連失敗爲切入點,憂心臺灣民衆已不會再選擇親中政府,恐促使北京採取武力手段促統;外交政策研究所亞洲主任貝克利(Michael Beckley)投書紐約時報分析,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可能性正在變小。

華爾街日報報導,國民黨爭取政權的接連失利讓其必須努力維持在臺灣的影響力,而這點將牽動臺北和北京之間的不穩定關係;而臺灣選民可能永遠不會再選出一個親中政府,可能促使中國大陸採取更嚴厲的手段來尋求統一,包含動武。

貝克利表示,臺灣人民透過選舉來維持自治,疏遠中國大陸,讓軍事行動成爲中方實現統一的少數選項之一。

貝克利說,「中美之間發生衝突的可能性又增加了一分」,美國正歷經總統大選,候選人很可能發表對中的強硬言論,從而激怒北京;美國比起以往需要找到更審慎的平衡,既要阻止中國大陸侵略臺灣,也要向北京保證華府不支持臺灣獨立。

貝克利分析,從臺灣和美國的政治因素來看,和平統一的可能性正在減少;臺美政治領袖必須意識到這件事,採取行動提升軍事嚇阻力量,團結社會來應對日益增長的戰爭威脅,同時避免火上澆油的言論和行動。

華府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外國政策項目研究員何瑞恩(Ryan Hass)提醒,別相信對未來的悲觀預測;北京的確不希望賴清德當選,但光憑賴當選並不會升高戰爭風險。

何瑞恩表示,有些分析認爲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會在民進黨的第三任期採取更軍事脅迫的手段來實現統一,實際上,習近平無需在短期內控制檯灣,習不能接受的是永久失去臺灣,只要跟過去的中方領導人一樣,維持統一的可能性。

何瑞恩說,這次臺灣選舉的結果表明絕大多數民衆更願意維持現狀,賴得票既未過半、民進黨也沒掌握國會,習面臨經濟和失業率等挑戰,各項因素加總,都不應草率論斷賴當選會增加短期衝突的風險。

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羅金(Josh Rogin)則說,選舉結果反映臺灣無意當美中競爭的棋子,若美國只是關心中國大陸何時以軍事侵略臺灣,就可能忽略臺灣人民真正關心的事情,以及忽視中方對臺灣施壓的各種方式。

羅金表示,華府經常以美中關係的角度來看待臺灣議題,然而從臺灣選舉結果來看,臺灣民衆更關心國內議題;臺灣民衆想強化對美關係,也不願放棄對中關係;臺灣民衆既不想被北京統治,也不想發生衝突。

羅金表示,透過支持臺灣民主發展、促進經濟繁榮和保護臺灣的國際空間,美國可以據此制定策略,讓能臺灣以自信和實力的地位來與北京往來,這纔是捍衛臺灣自由與避免戰爭的最佳做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