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臺大教授醫師馬惠明 緊急醫療救護的神推手

馬惠明是才子型醫師,彈得一手好鋼琴,他希望從雲林卸任時可以開一場鋼琴獨奏會,圖爲2017年雲林分院獲贈一臺百萬鋼琴,他上場示範。(周麗蘭攝)

已故臺大校長傅斯年名言「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馬惠明說,這幾年來所做就是如此:遇到挑戰,找辦法解決。好的東西就優化,讓它成長活下來,需要修正的就改善。(馬惠明提供)

今年5月雲林縣府做了一個「雲林守護者」App,就是馬惠明當初推公共場所AED計劃的延續,三月間他出席在雲林縣消防局的記者會時很感動。(周麗蘭攝)

23年前臺大醫院有個「雙軌制到院前救護計劃」,醫師和消防隊聯手搶救猝死的傷患,與死神正面對決。幾年後,菁英消防隊員被訓練爲高級救護員、公共場所廣設AED(傻瓜電擊器),接棒救活無數命在旦夕的人,背後推動的靈魂人物是臺大雲林分院副院長馬惠明。

彈一手好鋼琴、有付好歌喉,馬惠明也練重訓,每天精神奕奕,思路敏捷、邏輯分明,說話快又風趣,常和醫護打成一片玩自拍,不太像傳統醫師,現年57歲的他是把心臟科、內科、急診醫療結合的前輩。

馬惠明是天才型醫師,創意是他的強項,從內科轉心臟科再轉急診醫學,他是臺大醫院第一個專攻急診醫學的總醫師,也是第一位獲得教育部的急診醫學公費留學的醫師,最後取得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醫療政策和管理的博士學位。

早年急診醫療十分混亂,民衆拚命排隊看名醫,可能只看3分鐘拿過去2年吃的一模一樣的藥,但最危急需要有人做決策的時刻,卻在醫師流動率最大的急診室。

臺大醫學30年前一成立急診醫學,馬惠明立即加入,這對他是很大的挑戰,這代表跳離有固定病人的生涯,但他也沒甚麼徬徨,因爲了解自己的擅長:開創一件事,從頭到尾做到好。

1998年馬惠明取得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博士學位回臺,在前臺大醫院長林芳郁支持下,發展到院前醫療、災難醫療、復甦醫學。那時臺北市正在蓋捷運,經常有挖掘意外,嚴重時臺大醫師就出動急救,他形容「上班上到一半衝出去」,後來發生九二一地震,臺大急診醫師從容不迫救災,和消防隊員合作無間。

但醫師人力缺口太大,雙軌制到院前救護計劃必須轉型,馬惠明再推「EMTP」計劃(高級救護技術員)接棒,以1整年1380小時訓練消防隊員(緊急救護技術員)學習解剖、生理、藥理、心電圖,最後是打針、給藥、插管,2002年完成訓練第一批20人,這20人如今已是師公、師父級,全臺現有1400多名高級救護技術員。

爲了謹慎行事,當年幾批消防員必須與臺大醫師、護理師一起考過同樣的高級心臟救命術,然後才能獲得到高級救護技術員認證。

這是一個重要里程碑,也播撒極重要的種子,衆人見識到消防隊員術科爐火純青、筆試可以達醫師一樣的程度,猝死的救活率從0慢慢爬升到10%。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AED(傻瓜電擊器)在未修法以前並不普及,馬惠明決定推公共場所裝設AED,這個大工程花了4、5年,2011年到2015年找全國急救界菁英討論如何修法、簡化操作教學,並且開了一場國際研討會促成,明確列出七大工作目標,不久全臺就有1萬個公共場所放AED,追上澳洲的水準。

馬惠明推動公共場所AED政策時有個口訣,「Its okay. Its easy. Its everywhere.」涵義是法律保障,你我安心救;操作簡單,人人都會做;策略部署,到處都找得到。今年5月,雲林縣府做了一個「雲林守護者」App,就是這個系統的延續,馬惠明出席記者會時很感動。

馬惠明是道地的臺北小孩,升副教授時,前臺大醫院長林芳郁告訴他在臺北做好是應該的,應該想想把臺灣的其他地方弄好,這番話埋下他下鄉到雲林行醫的伏筆,50幾歲生平第二次到雲林,擔任雲林分院的副院長。

早年雲林縣是醫療的荒漠,臺大醫院自17年前接手,醫療品質、制度越來越強健,現已是臺大醫療體系分院的重鎮。非典型醫師馬惠明到雲林,能開創甚麼呢?馬惠明認爲,雲林有發展遠距醫療的「優勢」。

臺大雲林分院4年前成立遠距醫療中心,鴨子滑水結合產官學界,運用資通訊科技、5G的科技,縮短醫療不平等的差距,如今成爲全臺遠距醫療的典範,彎道超車成功,今年三月舉行國際學術研討會,與會的有政務委員唐鳳、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等人。

臺大雲林分院2018年與斗六成大分院攜手合作「斗六雙星區域聯防」計劃,打破醫界藩籬,兩院的神經外科與整形外科互聘兼任主治醫師,形成醫療人力的大水庫聯合值班,透過雙向視訊會診。 「安心雲林e院聯防遠距醫療計劃」還推動傷口遠距照護、遠距學童心臟篩檢羣助計劃、高風險病人出院管理、高危險新生兒外接。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臺大雲林分院首創「居家隔離檢疫通訊診療」病情穩定的病人儘量不要到醫院,衛福部見此一模式可行,開始在其他縣市推動,殊不知是來自「雲林經驗」。

今年五月臺大雲林分院又支援30組去年與廣達電腦研發的「遠距醫療居家照護包」給衛福部使用於集中檢疫所,照護包其實是一個監測系統,可遠端監測重症病患體溫、心跳、血氧、血壓、心電圖、肺功能、生活品質等。

已故臺大校長傅斯年名言「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馬惠明說,這幾年來所做就是如此:遇到挑戰,找辦法解決。好的東西就優化,讓它成長活下來,需要修正的就改善。

不過馬惠明也牢記「急事緩辦」的原則,最困難的不是科技,是人,所以不要橫柴入竈,放着心平氣和也許就能重新開始,要有「政策同理心」。

他給年輕醫師的建議是「認識你自己」、「多跟正向的人相處」、「找到一件事把它做到好」,好的定義是不辜負爸媽給的天賦。以他爲例,喜歡定義一個世界,設計一個新的典範,然後典範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