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規之人民幣國際化 有望晉升全球主導貨幣

中國大陸在尚未具備資本帳開放條件情況下,推動人民幣跨境使用;俟條件成熟,再進行外幣的資本帳開放,達成人民幣國際化。(圖/臺灣銀行家提供)

文/許嘉棟

談及國際貨幣,大家馬上聯想到美元、歐元、日圓與英鎊等貨幣。這些貨幣在跨國交易上,廣泛被用來做爲計價與結算工具、交易的媒介投資理財時的資產保有與價值儲存工具,也做爲各國中央銀行外匯準備的保有標的。一個國家的貨幣若能扮演國際貨幣的角色,不僅代表該國的經濟金融實力強盛,具備國際金融影響力,國際地位舉足輕重,而且可享受國際鑄幣稅收益,降低保有外匯存底之需求,並使國人企業在進行跨國貿易、投資、觀光旅遊時,節省貨幣兌換成本、消除匯率變動風險等。

一方面由於貨幣國際化具有這些好處,另一方面也因爲由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近10多年來飽受美元價值波動、呈現下滑走勢之困擾,國際社會多有增加國際準備貨幣之選擇的訴求,故而中國大陸自2009年起開始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做爲國際貨幣的前提條件

做爲國際貨幣,該國央行必須容許全球各地人民、企業與政府自由兌換、保有該國貨幣,並容許本國貨幣與外幣自由進出國境。然而,貨幣的自由兌換與進出國境,必然將衝擊國內的貨幣供給與匯率,進而影響利率、股票與債券價格,以及金融的穩定,故而欲做爲國際貨幣,該國即必須具備足以因應貨幣自由兌換與進出國境,不致令其大幅干擾國內匯率與金融穩定之能力與前提條件。這些前提條件通常包括:

1.   健全、厚實(既「廣」且「深」)的國內金融市場:各種金融市場、金融工具與金融商品必須完備(即市場「廣」),且規模皆夠大(即市場「深」),有能力吸納、因應貨幣的兌換與資金的進出。

2.   金融市場價格機能靈活、健全:匯率、利率、股價等價格皆能順應市場供需變化靈活調整,平衡供需,以價格變化做爲經濟體系吸收資金進出所帶來衝擊的避震器

3.   央行具備充足的貨幣政策工具與總體經濟穩定之管理能力,足以穩定貨幣供給、匯率、利率與國內金融。

4.   健全的金融法制監理制度:這些條件包含了金融市場及監理的健全化、利率與匯率的自由化,以及央行因應與管理能力之充實等。此即一般學者所主張的,國內金融市場的健全化與自由化應優先於資金進出(即資本帳)之開放,而資本帳的開放又爲貨幣國際化的前提要件

也由於這些前提要件的達成並不容易,爲了避免資本帳開放對國內金融穩定造成重大沖擊,故先前德國與日本在開始前也曾不情願馬克與日圓太快成爲國際貨幣,直到條件大致具備,纔開放資金自由移動,最後自然地成爲國際貨幣。

中國大陸推動非常規人民幣國際化策略

對比中國大陸的國內金融環境與這些前提條件,人民銀行也自知資本帳開放與人民幣國際化的條件尚未成熟,故原本主張對資本帳開放與人民幣國際化採取審慎、緩步推進的作法,惟在中國大陸政府擬積極、加速推動改革之既定政策的要求下,乃規畫、採取了下列自2009年以來與他國不同、較爲特殊、非常規的人民幣國際化推動措施與策略:1. 將人民幣與外幣切割:先處理人民幣的進出國境問題,讓人民幣登上國際舞臺,暫不放寬資本帳下外幣的自由進出。由於人民幣的進出較少涉及與外幣的兌換,故可降低對人民幣匯率之影響。

2. 推動人民幣的跨境貿易結算:中國大陸自2009年開始採取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至2011年擴及中國大陸全部地區與全部進出口企業。

3. 發展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建立人民幣在資本帳項下透過香港迴流之機制:中國大陸對經常帳收支與資本帳的資金流出已少有管制,但對資本帳項下的3個資金流入科目,包括外商直接投資、中國大陸居民對外負債,以及外資投資中國大陸資本市場,則仍維持管制。在發展香港爲人民幣離岸中心的措施中,中國大陸對這3個科目在維持外幣管制之情況下,開放部分管道,容許境外的人民幣得透過香港迴流中國大陸。近期且推動了資本市場滬港通。

4. 擴增資本帳項下人民幣迴流管道:包括予各人民幣離岸市場,含倫敦、新加坡、臺灣、法國等人民幣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RQFII)額度,並允許發行人民幣債券;開放香港銀行對深圳前海特區人民幣直接放款;開放臺灣透過在臺母公司對崑山子公司人民幣貸款;以及開放新加坡可對蘇州工業區貸款等。

5. 於2013年9月成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做爲離岸人民幣市場與在岸人民幣市場的連結橋樑:具體措施包括開放透過在試驗區開設的自由貿易帳戶(FT帳戶),得進行區內人民幣與外幣的自由劃轉,以及與境內境外帳戶進行資金劃轉;又FT帳戶可用於境內外的直接投資或經常帳項下的往來;企業亦可藉由FT帳戶在境外籌借人民幣,將之轉給自貿區外的集團企業使用等。上海做爲一個試驗區,這些有限的資本帳項下人民幣跨境...

●許嘉棟現職:臺灣金融研訓院董事長經歷:中研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央行副總裁財政部長

※ 精彩全文,詳見《臺灣銀行家10月號》。※ 本文由財團法人臺灣金融研訓院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