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年輕族羣成漏洞 學者建議學童定期快篩

對於臺灣剛發生幼兒園羣聚案,如何確保學童的安全?臺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歐洲、美洲的場所多數都要求進入的民衆出示疫苗證明或檢驗陰性證明,由於兒童無法接種疫苗,建議可定期快篩,在流行期間每週篩檢1次,自行篩或到醫療院所篩都可,藉此建立「安心防疫場所」。(中時資料照)

美國年輕族羣確診比例攀升,其原因指向印度變異株(Delta)傳染力增強、年輕族羣施打比例較低等。臺灣近期經歷以年輕族羣爲主的幼兒園羣聚感染,學者提出美國研究指出,在無法落實NPI的族羣身上,藉由篩檢仍能有效防堵羣聚感染。目前在歐洲、美洲的場所多數都要求出示疫苗證明或檢驗陰性證明,由於兒童無法接種疫苗,建議流行期間可每週定期快篩,建立起「安心防疫場所」。

公衛學者古玫生表示,美國自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資料發現,共約15%的感染個案爲21歲以下年輕族羣,疫情初期(D614G)時,因年輕族羣有較好的先天性免疫優勢,僅13.4%確診個案爲年輕族羣,原因是他們有較強第一線防疫(干擾素、訊號因子IL-17及嗜中性白血球較強),並有較多元的抗體可面對新病毒侵入。

古玫生表示,在Delta侵襲、成年人施打疫苗比例較高等因素之下,美國年輕族羣確診比例升至22.4%,可見病毒演化成以打擊年輕族羣先天性免疫優勢的品種爲主。臺灣經驗顯示,幼兒園與託兒所等場域較難維持NPI措施,易成爲防疫漏洞,因此臺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團隊提出國際間對年輕族羣制定的措施作爲政策參考之用。

公衛學者範僑芯以加拿大爲例,鑑於幼兒無法打疫苗、難以維持NPI措施,要求所有教職員、家長與學童每日填寫自我健康評估問卷,依症狀、旅遊史、接觸史與居住地給予指引,並對高風險或發病的孩童提供PCR檢測、抗原快篩檢測或漱口水檢測。其中的PCR、快篩作法與臺灣相同,即以鼻拭子插入鼻腔5秒,而漱口水檢測則是讓學童以鹽水漱口30秒來檢測,可降低不適感,增加篩檢意願。

至於美國,明尼蘇達州去年底至今年5月針對6所特殊學校提供定期唾液篩檢服務,在7289次檢測中,有21人確診,校園陽性率爲0.29%,較社區陽姓率(0.31%)低。範僑芯表示,這說明了就算是無法施打疫苗、無法嚴格執行NPI措施的場域,只要定期進行篩檢仍能有效防堵羣聚感染。

另英國則針對人口密集機構如學校、辦公大樓人員定期進行檢測。在高盛行率地區,亦會進行大規模檢測阻斷傳播鏈,在低盛行地區則推動定期檢測,利用快篩試劑,迅速得知檢驗結果。

對於臺灣剛發生幼兒園羣聚案,如何確保學童的安全?陳秀熙表示,歐洲、美洲的場所多數都要求進入的民衆出示疫苗證明或檢驗陰性證明,由於兒童無法接種疫苗,建議可定期快篩,在流行期間每週篩檢1次,自行篩或到醫療院所篩都可,藉此建立「安心防疫場所」。若爲確診個案的接觸者,或剛從國外入境者,則建議在自主健康管理開始的半個月到1個月內,每3天快篩1次,減低疫情擴大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