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居高不下…現第一桶金要300萬才稍有份量! 他曝「共犯結構」:大家都是受害者

房市示意圖。記者朱曼寧/攝影

每個人都說自己是受害者

當前輩跟晚輩聊天時,前輩普遍會苦口婆心跟晚輩建議:「若有存到錢,且能力可負荷,就趕緊替自己買間房子吧。就算只是間小房子也好,至少有一個自己的窩」。然後前輩講述着當年自己也是這樣打拚上來、這些年房子帶來的各種好處blahblah。

但晚輩聽前輩這樣講,大多感到不以爲然,給予的回饋更是:「我也想買房啊,但現在房價漲到那麼高,是要怎麼買?況且你們當年房價那麼便宜,現在房價位階不同了,不要在那邊講風涼話」。

前輩說:「但我當年買的時候,也是買在當下最貴啊。房子買了後有漲幅,都是後話了」。

然後...話題就此打住了。

我沉思了一下。

遙想10年前剛入房仲業,首購預算大多800~1000萬。當年大衆共識的一桶金是100萬,存到100萬再小擠一下,東湊西湊到150~200萬,就可以在新竹買間「重劃區+屋齡五年內+三房」。

但今日的一桶金,可能得存到300萬,才稍微有點份量。

房價問題,確實對臺灣整體社會影響甚鉅。但你要賣方讓利,賣方會覺得:「可以啊,你先叫其他人先讓利再來跟我說。不然我去買其他人的房子或土地,也是很貴啊」。當大家都不讓,市場需求又存在的時候,價格自然就撐在那。

買方怪屋主賣很貴,屋主怪建商賣很貴,建商怪地主賣很貴,地主怪政府稅負太重,政府回一句:「我已經盡力在打房了。一切都是市場機制,我們尊重」。

◎本文內容已獲 Lin's竹北房產筆記 授權,原文出處於此;未經同意禁止取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