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圈文化VS.講好中國故事

(圖/翻攝自小S微博)

小S被指控臺獨風波震盪兩岸網路輿論,最終雖以大陸涉臺官媒兩度發文批評陸網民不理性而收場,但該事件對兩岸民間氛圍的傷害已成事實,另一方面仍有大陸網民不聽官媒勸告繼續「出征」其他臺灣藝人。「尾巴搖狗」的劇情在兩岸同時上演,令人唏噓。

大陸網民因反臺獨而出征的事蹟早就不鮮見,但從開始自發、小規模、偶發的出征,到現在似乎看到常態化、組織化乃至產業化的形態,這裡面既有兩岸關係不斷轉差的現實背景,更重要的是大陸自身網路輿論生態的民粹化,已經和當下大陸青少年流行的「飯圈文化」緊緊捆綁、融爲一體,以至於今天爆發出超強能量,連官媒都望洋興嘆、難以駕馭。

但值得玩味的是,自「吳亦凡事件」爆發延燒以來,「飯圈文化」不僅被大陸多間官媒重砲抨擊,亦被納入官方重點整治的對象。簡言之,「飯圈」就是指大陸青少年網民的一種瘋狂追星活動,但這些活動透過網路組織、串聯、集體行動而具有很強輿論能量,甚至形成一個龐大的利益結構和指揮體系,並藉助年輕人對偶像的瘋狂崇拜產生了宗教式的緊密連結。

然而,正如大陸官媒在一篇評論中援引的案例,「飯圈女孩」反擊港獨的舉動受到官方認可和支持,這折射出大陸對待「飯圈文化」的尷尬:一旦發現「飯圈」民氣可用,對大陸官方既有政治宣示有助益,那麼官方就很難從根本性否定「飯圈」,只能透過「區別對待」的方式去清除那些所謂「資本黑手」,保留「飯圈」政治正確的行爲。但事實恰恰證明,就是「飯圈文化」的不理性行爲模式,注入了「愛國主義」正當性之後,纔會產生今天大陸激進網民大肆出征、波及無辜、反令對立一方受益的局面。

可以預計,若大陸官方出手整頓「飯圈」,無非有兩種方式:一部分打擊、取締,另一部分引導、轉化。至於前者應該無意外採取嚴打、拘捕等手段,阻斷向「飯圈」提供資金、資源的管道,讓明星後援會單純化、去組織化。至於後者,則很可能樹立典型扶持某些「正能量飯圈」粉墨登場,如宣揚愛國、維護體制、與西方鬥爭、反港獨臺獨等,甚至不排除官媒、官方主動爲其站臺的可能。

網路草根文化的本質決定了官方完全控制、主導的「正能量飯圈」只會限於少數,而一旦官方以政治正確作爲考覈「飯圈」並作爲提供資源的標準後,必然會出現更多打着冠冕堂皇旗號「野蠻生長」的網路民粹勢力,以「正能量飯圈」改頭換面,繼續採取出征、分化、檢舉等操作,而官方在面對這種力量時往往只能採取以「勸告」口吻而不敢直接「否定」,更何況大陸的和統、惠臺政策早就淪爲民間鷹派輿論的衆矢之的,故未來大陸官方很難真正控制內部激進民粹。

大陸官方以「勿枉勿縱」立場給小S事件定性是務實明智之舉,但在「飯圈文化」橫行並逐漸與民族主義合流的大趨勢下,洶涌民粹仍會淹沒理性聲音,勢必異化爲北京高層所期待的「講好中國故事」的對立面。(作者爲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