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外網爆口碑!西方觀衆一臉驚歎,中國連電視劇都遙遙領先

《繁花》雖然完結後,但有關討論依舊沒有結束,先有李教授發佈普通追劇感受:一羣不正常的人,過着亂哄哄的生活。

對於這點,有人認同,自覺“繁花不過是一場虛假僵硬的繁華,美則美矣,是漂亮的畫,卻毫無九十年代上海的精氣神”。

其實,酸甜苦辣,個人喜好,無關對錯。

而《繁花》在內娛爆了之後,不少外網觀衆也慕名前往觀看,法國媒體法新社點名“點燃滬語熱,講山河歲月,時代變遷”。

歪果仁一向不吝嗇誇讚,他們覺得《繁花》“這是2024年最好的中國電視劇,也是最難忘的劇之一!”

更有人迷上了攝影,“電影級別”,力贊:“這是攝影師的天堂,因爲真的很美,光線和佈景,簡直是藝術”。

確實,《繁花》的美學很頂,光線運用到極致,除了王家衛的經典“抽幀”外,幾乎每一鏡頭皆有一反光鏡,暗色系的畫面有一到兩處的閃光物件。

當鏡頭拍到人物時,遠景拍攝時近處時會有虛物,

還有黃昏陽光灑下來的時候,從窗戶角度拍攝,用派拉蒙光和倫勃朗光。

這樣的光影美學,夠其他導演學一輩子了,更何況王家衛更善用鏡頭表達情緒,如:玲子看阿寶在屋頂喝着酒想着貝蒂,影影倬倬,男人在念白月光心情惆悵,女人在愛慕眼前的阿寶,一明一暗。

論光影,論留白,沒人能玩過墨鏡王!

還有外國觀衆迷上了劇中的人物,如“李李”,說她“優雅、力量、美麗”。

簡單的形容詞,直接概括了角色個性,李李確是一位極有魅力的女性,她和寶總一樣,是理想化的符號,沉穩理性,時刻保持精緻體面,永遠運籌喔喔,雖內心情緒不露,但給人堅韌之感。

出家的結局,也很符合她“看遍高臺、人間清醒”的底色。

扮演者辛芷蕾沉寂3年,終憑藉此角拿下電視劇盛典“突破女演員”獎項,正如張晉所言,“拍王家衛的片子真的能拿獎”,且不論電影電視劇。

有關玲子的分析也不少,外網觀衆評論“第16集巔峰浪漫”,使用突如其來的愛情太好。

還有法國教授錄視頻誇《繁花》,在他的眼裡,這是一部極其優秀的電視劇,不僅着重提到著名演員胡歌,而且強調“非常有名的王家衛”。

衆所周知,王導作品少而精,他多年深居簡出,神龍不見尾,墨鏡下的容顏,更少有人見過,而按獲獎數量來說,華人第一名導該是李安,但歐洲人顯然更偏愛王家衛,尤其是那部《花樣年華》,去年重映4k版,照樣座無虛席。

他們有多喜愛王家衛呢?

歐洲電影界給予最獨特的美譽:“世界上最浪漫的電影詩人”。

他作品裡的都市愛情和孤獨主題,深刻普遍,從第一部《旺角卡門》到如今的《繁花》,皆圍繞“情”字展開,此“情”不止“愛情”,亦有情緒,阿寶淹沒在一段故去的感情中,一直在懷念,雪芝是雪芝,貝蒂是貝蒂,天上月不如水中月,眼前人不是昔日人。

所以,《繁花》雖有原著支撐,但仍是王家衛的自我重複,

李李吃完羊肉後的下雨戲,對照《花樣年華》裡的買餛飩,

汪小姐和寶總爭吵後“那首執迷不悔”響起,以及大雨窗內的27號,不都是蘇麗珍沉淪的瞬間再現嗎?

王家衛拍片的內核不變,他不拍人和人之間的纏鬥,《繁花》裡也無多麼高深的商戰,他要拍“我和我”的纏鬥,極致的孤獨和遊離的人生。

有人說《繁花》拍攝的不是九十年代上海,王家衛哪裡不知呢?他說這是當時人想象中的“繁華”,是記憶中的美化!

他表達是“繁花落盡,終是空虛”,仔細觀看會發現劇中有不少寶總孤獨眺望的特寫,每個人物都在上海這片土地留下自己的故事,汪小姐、寶總、李李、玲子,皆是自己的主角,然而每一個也只是這個時代的匆匆來客,舊的故事翻篇,聚散有時,再見無期。

不論古今,這種人終將陷入孤獨的處境、每一個人都是一座孤島的主題,直擊人內心深處,故而跨越中西文化屏障,激起觀衆共鳴。

大導不愧是大導,他將原著“人生是一場荒涼的旅行”裡那行字拍了出來,讓看客升起對孤獨的恐懼,同時又夾雜了一絲勇敢,結尾借阿寶說了“唯有土地和明日同在”。

如何去面對這種荒涼的必然,或許,只有勇氣可以。

而現下《繁花》海外版本尚未正式發行,但以它的口碑,以王家衛的名氣,網飛上線是遲早的事,還有可能出口十幾個國家,包括意大利、法國、好萊塢、土耳其、日本、西班牙……等國網友正翹首期盼着。

央視稱《繁花》是孤品,意指後續很難再看到這樣的佳作,

的確,放眼國內外,它的製作水平已達一流,《繁花》過後,觀衆的審美也隨之提高,不想再看那些粗製濫造的古偶,而接下來的國產劇要想脫穎而出,難上加難啊。